杨炳南:为“富矿精开” 汇聚“黔”进动能

作者:田洪文

17载野外坚守,践行“为祖国找大矿、找富矿”的初心,以科技叩问矿藏——他就是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三地质大队物化探勘查院院长杨炳南。

2007年,杨炳南以西部志愿者身份入职一〇三地质大队,与黔山贵水结下不解之缘。初入职场即投身威宁唐房—舍居乐地区物探工作,在牛栏江峡谷深山大壑间,与同事肩扛瞬变电磁仪线圈,于密林中披荆斩棘,以执着踏出探测之路。

这份初心化作动力,支撑他在地质找矿征途勇毅前行。从省部级项目斩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到“松桃高地亚洲最大富锰矿找矿突破”摘得二等奖;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个人”到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青年人才,17年光阴书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为祖国多找矿”的誓言在群山回响。

面对厚覆盖层下深部隐伏锰矿探测这一世界级难题,杨炳南化身“大地医生”,誓为地球做“精准CT”。他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武陵山区酷暑严寒中,每日破晓而出、戴月而归,终锁定隐伏含锰盆地的地球物理识别标志。

他牵头建立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助力实现地下2000米锰矿“透视化”探测;引入深反射地震方法,发现直达上地幔顶部的流体通道,为喷溢沉积成矿理论提供关键证据;将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应用于锰矿深部探测,推动技术迭代。2024年,参与项目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创贵州地勘行业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此殊荣的先河。

从业第二年在从江县探矿时,他便养成凌晨6点备粮的习惯,矿泉水瓶装干粮、肩扛设备穿荆棘是野外日常。这些年来,他一半以上时间扎在深山,用双脚丈量黔东大地,以汗水浇灌找矿希望。

这份恒心沉淀为丰硕成果,作为核心成员,助力团队入选“新时代贵州人”集体、“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协助团队圈定20多个找矿靶区,为贵州摸清矿产“家底”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攻读博士学位的他,仍带领团队奋战“富矿精开”一线,依托两大创新平台攻关隐伏矿探测技术,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光彩。

从西部志愿者到正高级工程师,从普通技术员到科技领军人才,杨炳南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贵州地质找矿史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行动诠释:真正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真正的勋章闪耀在深山矿藏。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这位地质尖兵必将继续以山为证、以矿为碑,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更多“地质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25 田洪文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6218.html 1 杨炳南:为“富矿精开” 汇聚“黔”进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