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从山水围困到山水突围的绿色密码

作者:邹雪庆 张丽娟 特约通讯员 王东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现实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两山论”的指引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惜绿护绿,久久为功,实现从山水围困到山水突围,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在该县朗溪镇1.2万亩石漠化治理区,延绵数公里的石山上绿意盎然,满山的金香橘、红香柚挂满枝头,水果种植大户何谷娥手持剪刀,正在进行疏果。

二十年前,何谷娥家和大多数昔蒲村、河西村村民一样,为获取更多耕地资源,不惜伐木开荒。然而“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换来的却是“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村民饱尝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之苦,渐渐意识到生态失衡的村民,在当地政府引导下通过培土增地,开始种植桃李柑橘等经果林,何谷娥家也种上10余亩经果林,后通过嫁接和品种改良,换种成蜜蓝桃或大红桃、金香橘等新品种,今年仲夏,何谷娥家的桃子迎来丰产期,批发获得了上万元的收益。

“这些石旮旯以前是种苞谷、洋芋,收入不高。现在就是种柑子、桃子,今年仅桃子就有两万多斤,卖了两万多块钱。”何谷娥的话语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护好青山,方得金山。朗溪镇的石漠化治理不仅让当地村民尝到了生态的甜头,更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每年春和景明之时,万亩石漠化公园里的桃花、李花、梨花竞相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踏青赏花。“花”经济和致富果成为了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兴旺的有力抓手。

朗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两山论’提出二十周年,在‘两山论’指引下,朗溪镇1.2万亩石山上披绿装、石缝里种出了‘金果果’。1.2万亩石漠化治理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0%,种出的‘金果果’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百姓收入实现翻番。春赏花、秋摘果,10万游客共同见证了石窝变乐园。”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朗溪镇“植绿护绿,点石成金”之嬗变,是印江践行“两山论”、坚守“两条底线”的生动注脚。

与朗溪镇石漠化治理区毗邻的合水镇大昔村,同样以绿色作答,在荒坡上种下的茶树正长得旺盛。今年59岁的坪峨村村民李守梅和二十余名采茶工,身背竹篓等,在百亩茶山上来回穿梭,把一片片绿芽悉数采收进篓。

“这两天采的是‘两叶一心’,2.5元一斤,一天能采四五十斤,有百元左右收入。”李守梅的笑容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许。

随着一车鲜叶从茶山采收下山,山下的贵州山山谷农业有限公司绿片茶生产车间也开启了忙碌的加工模式。今年1至7月,该公司生产的辗茶、红条茶和绿片共计200余吨,实现综合产值1000余万元。公司大坡茶叶种植基地管理员任光荣介绍:“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夏秋茶的下树率,公司采用‘人工+机采’的方式协同推进,每天两台采茶机加二十余名工人手工采,一天能够下树茶青4000斤左右。”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的印江,始终把茶产业作为“2+N”主导产业,全县茶企通过抱团发展,实现茶叶产业提质增效。目前,该县26万余亩茶园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动能”。

“2024年茶叶产量1.198万吨、产值8.7亿元,持续带动6.8万茶农增收,促进13.8万余名群众就业,茶产业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印江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印江深入践行“两山论”,探索出“股份制龙头企业+”发展模式,纵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基地、加工、品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8-08 邹雪庆 张丽娟 特约通讯员 王东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6695.html 1 印江:从山水围困到山水突围的绿色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