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尚未散尽,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深处一座古朴工坊已蒸腾着热气。工坊内,茶香如云,新采的鲜叶在竹篾簸箕上铺展如画,一双双灵巧的手在绿叶间翻飞,揉捻、塑形、烘焙……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百年传承的精准力道。这里,正是石阡苔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工坊——“夷州贡茶”的核心所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炉火中淬炼,正悄然勾勒着这片土地上无数人的幸福图景。
石阡苔茶,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曾是名动一时的“皇室贡茶”。其制作技艺讲求“三炒三揉”,尤为独特的是对茶青表面天然白毫的精心呵护。石阡苔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飞轻抚着一捧带着细密白毫的苔茶,话语间充满敬畏:“这些白毫是石阡苔茶的灵魂印记,更是自然恩赐的密码。从杀青火候到揉捻力道,每一步都需遵循古法,差之毫厘,风味便失之千里。工坊建立,就是要把这份祖宗传下的‘手上功夫’真正传下去、用起来、活起来。”
种茶采茶、谈茶品茶,与茶结缘的新华村事事离不开茶。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特意为苔茶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苔茶文化馆。馆内,从古代茶碾到现代专利设备,通过历史展陈、技艺展演构筑活态传承空间,对石阡苔茶制作技艺、苔茶历史、器具的相关故事进行介绍,串联起一部立体茶史。此外,传承人王飞还多次把石阡苔茶省级非遗制作技艺和茶产品带到全国各地茶事活动现场制作、展演、品鉴,有效地保护、挖掘及传承了石阡苔茶非遗制作技艺。
在传承保护和积极推广的同时,王飞带领团队积极将苔茶手工制作技艺与工业化生产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构建“非遗保护+协会+劳动就业+茶农+院校+乡村振兴”六位一体联益模式,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工坊实现2000亩绿色认证茶园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3万余亩茶园发展,带动2765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72人。”王飞介绍道,目前,通过“茶饭碗”,茶农人均年收入突破1.12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充分发挥了非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
村民李大姐便是因“苔茶返乡”,她曾常年漂泊在外务工,家中老人孩子难以照料。自从工坊建成,她结束了漂泊。“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稳稳当当三四千块钱,还能顾老看小,心里踏实多了!”言语间是满满的安定感。
工坊还结合石阡苔茶制作技艺对茶农进行茶文化、茶科技、茶知识培训,让茶农及种茶大户,从之前单一的茶青收入扩大到自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而企业与集体经济社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实行品牌推广,使产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原本零散、粗放的茶叶生产,插上了标准化、品牌化的翅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鲜叶收购、统一工艺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石阡苔茶的身价今非昔比。
“以前自家炒点茶,卖不上价,也卖不远,”村民老杨指着自家翻新的砖房说,“现在跟着工坊干,茶叶不愁销路,价格还公道。你看这房子,就是靠苔茶供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