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百思特生产车间,公司总经理路杰指着满负荷运转的3条生产线说:“得益于技术改进和原材料充足,今年上半年公司已产出锰酸锂6000多吨,同比增长17%,实现产值1.41亿元。”
位于大龙开发区的百思特,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地约30亩。去年4月,该公司顺利完成2条年产1000吨锰酸锂生产线的改造升级,并新增1条年产1.5万吨锰酸锂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从6000吨跃升至2万吨,生产能耗却降低40%。
“今年6月我们又投入200万元对其中一条生产线进行改造,若达到能耗降低10%的预期目标,将投入1000万元全面升级所有生产线,实现降本增效。”路杰介绍,目前生产线技改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10月技改完成,将进一步降低综合成本,为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提供支撑。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是铜仁首位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迅猛。大龙开发区依托铜仁锰系新材料传统优势,全力支持企业推行科技创新,逐步构建起“原锰矿——工业硫酸锰——锂电池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汇成新材料生产车间,硫化锰渣正经历一场“科技魔术”——通过自主设计的全球首条锰渣再生生产线,这些曾被视作“环保炸弹”的工业废料,如今每天可提取20吨锰金属和1吨镍钴金属,剩余废渣转化为水泥原料,实现100%循环利用。
科技创新、核心专利技术已经成为汇成新材料突破传统锰产品生产经营的一把利剑,生产过程中可降低原料成本22%、用电消耗降低90%、耗水量降低50%,有效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红星锰业。该公司创新建设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智慧工厂,通过建立5G智控中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使设备运行情况和故障判断准确率提升约30%,人力维护成本下降约15%,燃料供应及时率提升约50%,设备能耗同比下降约6%,实现了一体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成为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样板。
大龙开发区的科创优势还体现在产业链协同上。汇成新材料生产的四氧化三锰直供百思特制成锰酸锂正极材料;能矿锰业的高纯硫酸锰成为中伟股份生产三元前驱体的重要原材料,形成“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无缝衔接。这种“足不出园”的供应模式,使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
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产业基因,大龙开发区跻身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版图的核心地带。今年上半年,大龙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36.35亿元,同比增长12.29%。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5.32亿元,同比增长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