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之行,风俗其厚

——《阅读铜仁》阅后

作者:王进

感谢铜仁友人们的抬爱,使我得到一个宝贵的机会向与会诸位老师学习和分享自己阅读《阅读铜仁》一书的喜悦。

在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两个“相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相结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今天,《阅读铜仁》的出版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因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各个地区都“迫不及待”地介绍、推广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方式尽管有别,但主要是组织人员撰写介绍文字,其意愿诚然可以理解,但总的感觉是难以令人有亲切和厚重之感。《阅读铜仁》另辟蹊径,广泛收集、采用历史已有的现成文献和作品。从而不仅形成显著的特征,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书题名《阅读铜仁》,初初看来似乎很普通,但其实不然。“阅读”一词使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有关读书的氛围场景。如清代贵州第一女诗人,也是铜仁人的诗人许韵兰就曾描绘过一个阅读的场景,“漏鼓沉沉下,人声渐渐停。静中书有味,相对一灯青。”(许韵兰《夜读赠外》)这首诗是许韵兰写给丈夫徐楘的诗。它不仅描绘了读书的场景,也寄托了自己对丈夫的爱恋之情。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关于阅读的记忆。这些记忆尽管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眼前、手中的书。

《阅读铜仁》一书将“铜仁”作为一本书,展开在读者面前。这不禁让我们追问一个问题:“铜仁”这本“书”的读者有哪些读者呢?众所周知,如果一本书被称为“经典”,一篇文章被视为“名篇”,那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众多的读者。《阅读铜仁》整本书几乎没有看到官方的介绍文字,而是以收集、汇编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读者“阅读”“铜仁”的文章为主,让见证了铜仁沧桑的历史说话,让游历了铜仁的作者发言,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书籍自说自话的弊病。

铜仁地处西南一隅,群山深处,又远离省会,如何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中彰显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这不仅对铜仁,而且对任何类似地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清代学者陈澹然有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陈澹然《寤言二》)《阅读铜仁》一书收集的文献作品时间上贯古通今,上起汉代,下至当下;空间上纵横万里,既有全局视野,也有地方视角,不仅足以证明铜仁历史的悠久和内容的厚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铜仁置于一个悠久历史和广大空间之中,从而使铜仁“自动”“突破”了有限的地域性,有效地应对了这一考验。就我个人来说,阅读此书时,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的感觉油然而生,对铜仁刮目相看。究其原因,这与《阅读铜仁》一书对历史文献的广泛收集和有序编排密切相关。

随着不同时代、地域的读者的呈现,《阅读铜仁》一书的作者也被置身在一个更加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之中,与历史上的古人和现实中的他者进行对话。从而使读者的知识得到增加,性情得到陶冶,也使之重新审视铜仁、认识铜仁。铜仁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得到有力彰显和强调。

此外,也正因为广泛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的缘故,使《阅读铜仁》一书不仅是有关铜仁的普及读物,而且成为学术界研究铜仁的学术资料,研究者完全可以按图索骥,由此深入有关铜仁的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宝库。

张新民先生所作的序文慧眼独具、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从历史的角度,从全国的视野深入论述铜仁的悠久历史和重要战略地位,不仅丰富了我们有关铜仁的知识,而且深化了我们对铜仁重要性的见识。这不仅是《阅读铜仁》一书内容的显示,更是对其深远意旨言简意赅的深刻揭示,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铜仁历史文化亦然。在丰富多彩的贵州历史文化之中,铜仁历史文化又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在贵州建省之初,所列的八府之中,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乌罗府即位于今日铜仁市范围,同时又因为铜仁地处贵州东部的独特位置和便利的锦江、乌江的航运条件。天时地利人和,独特的区位、政治的设置和交通的便利,使铜仁成了贵州最早接受中华文化的先进地区。因此,铜仁的历史文化很早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性质和特征,具有不同于贵州其他市州文化的独特价值。《阅读铜仁》一书所收的历史文献是其生动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卷帙浩繁,横无际涯,令人多有望洋兴叹、不得其门之感。《阅读铜仁》体现了中华文化,正可成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的简便阶梯。读者完全可以由此登堂入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堂奥。

《阅读铜仁》不仅是展示铜仁的窗口,也是铜仁本地人深入认识桑梓乡邦的教材,更是广大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养性的读本。

古老的中国历来重视“以文化人”,强调正人心、厚风俗。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引用罗仲素的话说,“教化者,朝廷之急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但是文化这样的作用又远非一般人所能看到,“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资治通鉴》卷十四《汉纪六》)曾担任贵州巡抚九年之久的贺长龄在为道光《思南府续志》作序时说,“夫正俗调风,徵文访贤,使人有所观感,而相化于善类,非俗吏所能为也”。(贺长龄《道光思南府续志·序》)文明教化必须有待于具有卓越眼光和担当精神的官员。文化必须要有具体的载体和途径。书籍的编撰、出版和阅读正是这一载体和途径。简而言之,文化与书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不可分离。《阅读铜仁》一书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主事者“以文化人”的卓越眼光和担当作为,实为文化之幸、铜仁之幸。

贺长龄在《思南府续志》编撰之后欣喜地说,“教化之行,风俗之厚,吾于是书之成卜之矣”。贺长龄相信随着《思南府续志》的出版,思南一定会迎来良风美俗,人才兴起。我也相信随着《阅读铜仁》一书的出版,铜仁的文化建设以及诸多方面,一定会迎来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1-03 王进 ——《阅读铜仁》阅后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8432.html 1 教化之行,风俗其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