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邛水非乐回江

作者:郑荐

《夜郎灭国之战在石阡》(《掀起夜郎盖头来》31页)、《擒王山的由来》(《石阡夜郎古迹探秘》191页),这两篇文章,竟然把思邛水变成了乐回江。

《史记》《汉书》明示,孝昭始元元年(前86年),牂牁、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三万余人反,“汉发蜀郡、犍为万余人奔袭牂牁平定反叛”。“汉成帝河平二年 (前27年),牂牁太守陈立诱杀夜郎王兴于且同亭,翁指、邪务收夜郎余兵迫胁旁邑二十二邑反,与汉军作最后抗争,夜郎国终灭。”除两书皆有确凿记录之外,唐《元和郡县志》卷三〇还更记述了思王县来历。

而前文所述两文,都用万历丁酉《贵州通志》《贵州全省舆图》所示“朗溪与石阡葛彰司地域(尤其是今河坝镇永和一带)重合”,并以《印江县志》“民国三十年划拨本庄场归石阡”之记述得出“结论”:古代的朗溪,即今石阡河坝镇的乐回江,夜郎灭国之战所在地即在今石阡境内本庄、河坝一带。

“陈立破夜郎兵的古代朗溪在石阡”这个观点,与诸多古籍对思邛水之记载不符,笔者亦不敢苟同。

思邛水不是乐回江还有如下理由:唐《元和郡县志》、五代《唐书》、明嘉靖《思南府志》、明万历《贵州通志》、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均记述有“思王县”,并注解说:“武德三年置。相传云,汉时陈立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立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

宋代《舆地纪胜》4615页:《元和志·思王县下》载:“故老相传,汉陈立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数万破。立于此安抚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

宋《太平寰宇记》曰:思州,宁夷郡,今理务川县。隋开皇十九年于此置务川县。唐武德四年,招尉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牁要路,须置郡以抚之,复于县理置务州,领务川、涪川、扶阳三县。至贞观四年,改务州为思州,以界内思邛水名焉。

由上述史实可知:陈立阻兵保据思邛水、破夜郎兵,乃是翁指、邪务所率之兵;夜郎王兴被杀之地在且同亭,夜郎灭国之战的发生地在思邛水。

前引文说,“但据《元和郡县志》《方舆胜览》《镇远府志》《思南府志》以及道光十七年修《印江县志》等史籍关于“思邛水”“思王县”所属地域的记述,则唐、宋之前“思王县”便不在现在的印江县境内。”此说亦站不住脚:

《方舆胜览》:皇(宋)朝平蜀,思州不兴。大观元年,蕃部长田祐恭愿为王民,始建思州而化外州郡凡十,思其首,寻省为务川城。高宗中兴,复以务川城为思州,就以田祐恭为守令,领县四,治务川。案:《寰宇记》载,思州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如唐制之旧。

明弘治《图经新志》卷五:山川 邛水,在邛水司,即思邛水也。公署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在府城东八十里,唐为思州县地。宋置邛水县,属思州,以县在思邛水傍前。”

《嘉靖通志》卷之二:镇远府, 邛水, 在司治, 即思邛水也。源出夷地,东〔西〕流入洪〔乌〕江。

万历《贵州通志》卷十六第二十九页载:思邛江,县治十里,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古思邛水也。俗讹邛为印。

道光《贵阳府志》卷四原文及现点校本上册第142页,均载:“思王即思南之朗溪司也。” 这个朗溪司,就是今印江境内的朗溪镇,也就说明唐思王县就在现在的印江县境内。

思王 《元和志·思王县中下》:北至州水路三百里。武德三年置。相传云,汉时陈立为牂牁太守,阻兵保据思邛水,汉将夜郎王兵数万破,立于此,抚安百姓,时人思慕,遂为县名。

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按:思王原隶故思州,贞观元年始来隶。又羁縻充州亦领有思王县。

明《一统志》据《元一统志》称,思王县在思南府城南,水路三百里。又称府城西南三百七十里有思王山,旧名龙门山,与古费州扶阳县分界,盖均依《元和志》而误以明思南府为唐思州治也。

乾隆《通志》依之,又称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有思王城,甚谬。今考《寰宇记》云:思州南三百里有思邛水,源出思邛山,经思邛县南四十步至思王县界入内江。

《清一统志》沿郭子章《黔记》称,今思南府朗溪司东之梵净山为思邛山,水源朗溪司北,西流而经印江县南,至思南府城东北而入乌江者为思邛江。则思王县盖在思南城北而不在其南可知。

今核《元和志》称,思州南至费州,水路四百里,为取道乌江南溯思南之路。则所称思王县北至思州水路三百里,应为同取此路而减去一百里,是思王县治须于思南府北百里乌江近岸之地求之。前人纷纷,都缘思州治所不能确实。

《方舆纪要》依《乾隆通志》,称思王县治即镇远府东八十里之邛水司,而多为之辨,益见其支离无据矣。

上述文志,《元一统志》成书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而思南府始为明永乐十一年废思南宣慰司才设立。民国《通志》建置沿革考三已足明,思南府(明)非思州治(唐)。

王羊勺《贵州方志建置沿革考论》说:……因隋唐之务川乃今沿河县地,治即所谓城子头,南宋迁徙今之务川县城,而且又先后都是州治所。到元末分疆,本地区用思南名,思州则南移镇远一带……

思邛山,即梵净山。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称三峿山,4572、4577页:“邓芝用兵三峿山”。

1992年1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建置沿革》第68页载:朗溪蛮夷长官司,本司创于元末明初。唐武德三年(620年)在此设思王县。宋建隆二年(961年)废思王县,改为朗水峒。元泰定元年(1324年)废朗水峒,改为朗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年(1378年),沱江宣抚司田儒铭再次攻打朗溪,并分置十六峒,罗大车辖下十峒……

史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以上所证,思邛水不是乐回江。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1-10 郑荐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8738.html 1 思邛水非乐回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