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绘好搬迁群众“幸福画卷”

作者:邓英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坚持以“四安家园”为抓手,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在治理体系、就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绘好易地搬迁群众生活“幸福画卷”。

建强治理体系

绘好搬迁群众“居安画卷”

健全治理机制。及时调整充实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包保联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制度,针对全县5个安置地分别明确5名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具体联系,组织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安置点党组织开展支部联建,通过技术指导、队伍建设、业务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安置点党组织自身能力。优化网格治理。持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全县9个安置点共建成综治中心5个,划分综合网格13个,组建网格党小组13个,选配网格员45名,配备联户长91名,推进“组织网中建、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微网格”助力“大民生”。实施“红色物业”。以平溪街道康华社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实施“红色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自治的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业主代表大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有效解决物业管理难题。截至目前,共召开业主代表大会8次、联席会3次、协商解决问题60余个。

抓实就业保障

绘好搬迁群众“业安画卷”

强化就业培训。组织开展全方位、无死角摸排,完善劳动力就业台账并实行分类动态监测,并坚持因人、因岗、因产施培,2024年共在安置点开展现场招聘会2场,完成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73人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劳务协作。利用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开展“点对点”组织输送,并加强与玉屏籍务工人员集中城市对接,在玉屏籍农村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务工集中地建立劳务协作站。2024年,在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建成劳务协作站1个,全县通过包专车(列)“点对点”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赴广东省返岗复工97人。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强化托底安置、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等方式,为281名搬迁群众提供城乡公益性就业岗位,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零工市场、零工驿站2个。同时,通过成立安置点劳务公司、安置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社企联建等方式,深挖“微工厂”潜力,引进打火机零部件组装、串珠制作、藤椅编织等灵活的手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强化公共服务

绘好搬迁群众“身安画卷”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印发实施《玉屏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结构变化家庭优先享受保障性租赁住房或住房保障租赁补贴政策工作方案》,截至目前,投入资金330万元用于安置点公共区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维修和提升。同时,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全县9所安置点学校提供学位10860个,配备教职工585人,确保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全覆盖。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认真落实低保、临时救助、医疗参保政策和医疗救助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2024年,全县搬迁群众城乡医保参保率达100%,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04万元,扶持创业74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建立“15分钟服务圈”,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置就业服务、民政服务等多个便民岗,社区群众步行15分钟均能到服务大厅反映诉求,促进社区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严格落实“双报到”机制,组织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安置点党组织开展支部联建,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注重文化建设

绘好搬迁群众“心安画卷”

畅通群众融入渠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四点半课堂”、老年助餐点等阵地,持续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课后辅导等系列活动,促进当地居民与搬迁群众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开展各类感恩教育、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市民意识教育等活动50余场(次),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场。完善文明激励机制。组建“爱心积分超市”,鼓励搬迁群众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社区治理获取积分,凭积分到爱心积分超市进行等价商品兑换,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袖手看”到“主动干”的良好转变,充分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目前,群众参与达100余户,累计开展积分兑换活动30余次。融入乡土特色文化。依托风情园景区、乡愁馆、箫笛展示馆、油茶展示厅、不散的乡场等文化载体,定期组织群众参观游览,直观感受侗族独具风情的文化魅力,并探索“微田园”惠民模式,整合13400平方米土地资源,划分为153个地块给搬迁群众种植,既解决搬迁群众“菜篮子”问题,又让搬迁群众“离乡不离土”,有更多归属感、幸福感。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1-11 邓英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8754.html 1 玉屏:绘好搬迁群众“幸福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