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来,德江县紧紧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抓重点、攻难点、疏堵点,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聚焦“重点”提质
在强组织育队伍上“用心”
排队抓尾“下决心”。通过“部门提+实地评+自己查”,排出先进、稳住中间、抓住后进,采取“县级领导‘联’+组织部门‘帮’+乡镇(街道)‘包’+先进典型‘带’+第一书记‘蹲’+县直单位‘扶’”的路径,整顿提升3个后进乡镇党委、39个后进村(社区)党组织,《德江县平原镇“三联”模式推动“双整双创”出实效》等3个案例入选全市“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案例选编。中期评估“增信心”。采取“座谈交流听、个别访谈问、入户走访辨”等方式,开展村(社区)“两委”人员“两情况一意愿”摸排分析,按照拟留任一批、拟培养一批、拟转岗一批、拟退出一批“四个一批”方式分类施策,拟留任813人、拟培养326人、拟转岗67人、拟退出438人。队伍管育“有恒心”。通过“领导带头全面摸排、上下带动全链管育、示范带领全力发挥”机制,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370名,制定12条闭环管理培育措施,组织外出跟岗学习14人,免费提升学历133人,县乡分级培训1370人,市县表彰10人,提拔晋升11人。
破解“难点”提能
在优路径促增收上“用情”
富民平台促增收。创新“‘三建’抓规范、‘三链’强运营、‘三专’重监管、‘三扩’”提效益工作机制,推动22个强村富民公司健康发展。探索“三促”工作法,创办强村富民工坊53个,选派“金融村官”47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9个,完成15个集体经济项目实施。推行强村富民公司政策分红、效益分红、激励分红、集体分红“四种分红”模式,2024年度累计分红达1800余万元,发放激励性补贴151.3万元,《德江县“四动四解”做优白茶产业》获《贵州改革工作动态》推广。
等级序列促增收。创新开展村干部“等级序列”制度改革,设置五岗十七级,建立村干部奖惩机制,推动等级能上能下、报酬能升能降,村干部每月最高可领报酬5551元,岗位月收入差距缩小至400元每人。多元发展促增收。采取工资性收入抓劳务输出、经营性收入抓产业带动、转移性收入抓政策补贴、财产性收入抓集体分红的方式,组织劳务输出26.3万人,投入3.92亿元发展农业产业,发放惠农补贴3.95亿元,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德江新媒体人才团队通过“云上赶场”“山货直播”助农增收等做法,获《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关注,入选组织人事报党建工作案例,获评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并获二等奖。
打通“堵点”提效
在抓治理赋效能上“用力”
创新基层治理路径。探索“智慧+”模式,创新“四联五共六示范”工作法,搭建“沿江党建联盟数智服务中心”,实现乌江保护和基层治理等“一网统管”,其做法入选全国第七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在全省乌江流域党建联建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探索推行社区服务“一码通”,实现群众有事“码上说”、党员干部“码上办”,相关做法获《贵州日报》专题刊载;强村富民案例——德江县积极探索城市社区酒席承办机制改革试点获《贵州改革情况交流》刊载。发挥红村品牌优势。围绕“深挖红色文化、建强红色队伍、发展红色经济、提升红色效能”定位,用好用活100万元奖补资金,制定红村提质增效18条举措,探索红村引领、党校带动、公司经营、部门助力“四方合作”模式,承办主题班次、研学活动、党性教育等,经营性收入达100余万元、收益30余万元。紧盯明责减负提质。出台小微权力清单、村级事务准入备案登记制度,制定“3清单1流程”,示范推行村级组织功能分布“一张图”,清理各类门牌1200余个。扎实开展借调人员“回头看”,优化年度考核指标,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