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文化精粹 展铜仁文采

——读《阅读铜仁》印象

作者:杨国胜

2024年12月中旬,铜仁市新编《阅读铜仁》一书面世,碧江区文联领导在召开该书首发式的第二天将该书转予我。《阅读铜仁》阅读铜仁的什么,书名就提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越读越有味——它不仅汇聚铜仁文化精粹,而且多角度展现铜仁文采,可谓是集中展现铜仁市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如此全面、如此形式的文化出版物在铜仁市有填补空白的地位。我由衷钦佩编者的良苦用心。

铜仁市在武陵山区深处,一道苗王坡山脉连绵数百里,把山区分成东五县(区)、西五县,西部的乌江、东边的锦江在山谷中奔流穿越,哺育着两岸各族人民,也引来多种文化交汇——长期以来,巴蜀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从长江至乌江、从沅江至锦江逆流而上,与山区土著文化交融、发展。铜仁原本山川秀丽,加上多元文化的浸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独具魅力的黔东文化。我的直觉是,《阅读铜仁》是对铜仁市文化的撷英拾萃。其存在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首先看它的题材选取。尽管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没有形式,内容就会显得乏味。客观上,认识一件事物首先是从形式开始的。《阅读铜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立足铜仁的自然特点、人们的视觉习惯安排书的表达主题,依次是梵净灵山、两江挹翠、武陵炊烟、黔东烽火、古韵铜仁六个篇章,分别从山、江、人文、红军走过的地方、铜仁的地方文化特色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展示铜仁文化。宏观上的巍巍梵净山、滔滔两江水、袅袅炊烟都要多角度、多层面才能认识它们。

在同一篇目里,文章的选用就选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文章,力求把同一个主题说深说透。于是,就让古代、当今,本土、外地的文化名人,用他们的视角他们的语言,说尽铜仁的“好处”。如在“梵净灵山”一章里,清代文学家徐在《梵净山记》中写道:“初登者身立万仞,举目旷观,空阔无际,心神惝恍,鲜有不魂惊骨栗者。”写了作者登山的感受,突出了山的“险”。铜仁市作协原主席吴恩泽在《梵净山,一个人心中的光》这样写看到佛光的感受:“就在大家惋叹她就要隐于一片云彩之后的一刻,我突然感觉到了一团奇异的火焰在极目处升起,彻照了自己的五脏六腑。”黑龙江籍、辽宁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刘兆林在《过梵净山》一文中说:“从红军长征出发地走下来,一路看过许多山,让我动了情的,却独独是这没有听说过的梵净山。”——用这样的文字说自己对梵净山的感受,没到过梵净山的人看了,不动情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阅读铜仁》文章选材的独到之处。

其次看它的内容安排。本书是展示文化特色的专辑。铜仁有一座佛教名山梵净山,有两条母亲河乌江和锦江,是铜仁市文化标志。其实,铜仁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阅读铜仁》没有局限在一山两水,而是全方位展示铜仁的文化,其中有人文、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在推介人文里,突出铜仁市地域文化特色,有土家山寨的风土人情,还有茶园山耕读传家、家族诗化的家族文化,以及万山的朱砂、玉屏箫笛、沿河山歌、铜仁傩戏等地方特色文化,可谓多姿多彩。要了解、体验铜仁文化,读《阅读铜仁》应该收获满满。这是本书编者刻意追求达到的效果。为此,展示每一文化都用古今、外地、本土名人的精品力作表达。好的文章,作者都是有感而发、巧妙构思、倾尽所能表达的。这样的语言文字最具感染力。每位作者对事物的观察视角不一、认识深度不一、表达方式不一,写出来的文章的感染力也就不一样,不同的读者阅读这些文章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为更好地体现这一特点,所选文章力求全视角看事物,为弥补文章的不足就选用多篇文章作补充。如写梵净山的文章有二十六篇、写铜仁城的六篇、乌江的三篇等等。如此安排,读者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就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印象。可见编者在内容处理上是花了心思的。

再次看它的表达方式。本书所选文章的体裁多样。文体有古代历史散文、韵文(诗词歌赋),现代散文(随笔、小品、回忆录等),现代诗,现代调查报告等等。这由书的功用决定。本书是供阅读的,在文章体裁上契合了不同作者阅读需求。在编辑时都对所选文章作了增删,力求通俗易懂,表述规范,语句通顺,适合不同年龄、阅历读者阅读。选入的文章都是人们公认的优秀文章,兼顾思想性、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情感性,做到让读者阅读后除了了解铜仁的文化外,还受到思想的熏陶或启迪、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沈念的散文《梵净山时光》里这样写:“山即是一新佛,佛即是一座山。”“佛的存在是和谐,是万物共生,我想,梵净山存在的意义就蕴藏其中。”这样的警句似的句子高度概括了梵净山的特点,又给人们某种道理。中国作协会员、诗人末未的现代诗《坐看云涌金顶》中的诗句,“他一把一把借着金顶道上铁索的力/再一步一步借着八面好风的威//然而他用尽一生在天路上摸到的全是雾/后来他用了三生也没有摸着一朵白云”,看似写一个人攀登金顶的过程,实际写了一种人生经历或哲理。如此这般深刻的语句,全书比比皆是,说它能够让读者开卷有益一点不过。我在读《阅读铜仁》是在享受文学艺术之美中度过的。

铜仁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本书又从两个方面展示铜仁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色。

铜仁是一方有文采的土地。在建省六百多年里,八方之士用手中灵动的笔书写的一方山水的神韵,无处不展示铜仁这一片神奇土地的文采。收入本书的有明人祁顺眼里的石阡“雨余山翠开图画,夜静泉声落管弦”;明人蔡潮心许的铜仁“山从岳麓分来秀,郡向辰沅占上游”;清人徐以暹诗咏家乡胜景的《咏铜仁景点》;清人洪亮吉行舟赏乌江《自塘头舟行至思南府城外》……展示了一幅幅铜仁灵山秀水的水墨画卷。这正如文中导言说的“撷梵天净土之灵气,纳乌江奇峡之雄奇,集锦江碧波之隽逸,汇邑内名胜之丰姿,以传神之笔,洗练之意,真挚之情,记天地人和之灵境,绘铜仁之洞天,至臻至美,至情至性的文字,是目不暇接的亲历,也是别后依依的记忆”。古人用他们的笔书写了铜仁地域文化的文采,同时展示他们言语表达的文采。

铜仁也是一方英雄的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绘着镰刀铁锤的党旗、书写“八一”的军旗映红了铜仁这片土地。本书选入了辛亥革命至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铜仁人民投入革命、支持革命所作贡献的文章,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木黄会师、困牛山壮举、浴血梵净山等革命故事的历史意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铜仁人。《阅读铜仁》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则改变了方式,表现方式随意,用什么体裁能够说明问题,就用什么体裁的文章,有访谈、回忆、文献、考证等。多形式的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部近现代革命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为读者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此外,《阅读铜仁》都是名人用名篇在说铜仁文化,从文化内容到文字艺术都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我阅读的收获或印象正如张新民先生在本书《序》里说的那样,“(它)会满足更多朋友深‘阅’细‘读’本土山川风物的需要”。古人说“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我要说“今天的铜仁是黔东明珠,正熠熠生辉”。为何有这样的说法,读者不妨也看看《阅读铜仁》里的文章。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07 杨国胜 ——读《阅读铜仁》印象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9669.html 1 汇文化精粹 展铜仁文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