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希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其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面对2035年文化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我们必须以系统观念为引领,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全面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系统观念作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为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工程,需要我们持续深化系统思维,确保文化建设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文化的本体论来说,文化自身就是一个具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这些层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态。其次,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又处于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文化问题和推动文化发展时,始终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运用系统观念揭示文化与社会整体结构的内在联系,强调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或哲学的形式(即文化形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理解。不囿于局部视角分析文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列宁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将文化发展同政治经济变革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性工程。他强调,“没有整个的文化变革,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对如何建设新的文化这一命题,毛泽东结合文化的系统性,给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指导原则,他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这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文化系统协调性规律的把握,也体现了对系统开放性原则的遵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重视文化内部各系统的协调,也将文化视为整个改革开放的一部分进行发展,统筹文化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统领地位的同时,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既重视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又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举措为后续我国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系统观念作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各方。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个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通过系统观念的引领,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系统观念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对于铜仁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而言,首先以系统观念明确自身文化建设定位,重视总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将铜仁地区文化发展的目标熔铸于文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的框架之中,既要看到铜仁地区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和地方性,也要将其视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确保与总体目标的协同和一致。明确铜仁地区文化在全局中的定位和发展,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开发,通过用好“爱国汞”“困牛山壮举”“木黄会师”等红色资源,打造绿色铜仁现代化实践的文化名片,形成文化发展的特色优势,争取资源倾斜。其次,以系统观念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具有持久、深沉的力量,通过对文化的培育,激发盘活整体创新动力,延续创新发展思路,以锦江流域为“线”,连接梵净山景区和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两个“引擎”,通过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再次,以系统观念促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系统观念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改革与发展的动力。通过完善文化生产服务、引导、组织、激励和保障的工作机制,增强铜仁地区高校研究人员、企业和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造、转化上的合力,孵化铜仁特色文化研究中心,实现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作品创作与环境营造相互促进。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18 张希望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0085.html 1 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