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共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作者:杨秀奇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文化的创新犹如璀璨星辰,始终闪耀着耀眼光芒,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的创新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它是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需求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历史继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必须根植于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文化创新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土壤,而应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反映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回顾历史,无数先辈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文化革命对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虽然主要强调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但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新。只有具备创新的理论指导,才能在实践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进而为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的创新。他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化方针,鼓励各种文化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化的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一方针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毛泽东还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思想明确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即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互促进关系。他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繁荣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欲实现文化繁荣,必先提高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指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化,为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文化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他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创新的方向。

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过程中,铜仁应紧密结合自身的地方特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首先,铜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如中南门、梵净山、大明边城、苗王城、石阡楼上古寨等民族文化聚集地。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其次,注重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如开设松桃苗绣、玉屏箫笛、思南花灯戏、德江傩戏等特色培训班,培养一批了解铜仁文化、热爱铜仁文化、能够创新铜仁文化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应鼓励文化人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实践中汲取灵感和营养,创作出更多反映铜仁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文化作品。再次,还应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如将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融为一体。复刻还原梵净山自然地貌,打造自然与科技结合的新IP。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产品的形态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正如诗人李白所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文化自信为帆,以文化创新为桨,共同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18 杨秀奇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0086.html 1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共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