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长效机制

作者:杨心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是推动文化繁荣、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那么,如何才能全方位落实这一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惠及基层群众呢?

第一,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作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文化资源的可达性和利用效率。近年来,铜仁市虽然在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城市,应继续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质量和功能,增加数字化文化设施设备。如智能导览系统、数字文化体验区等,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注重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使其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

第二,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列宁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这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铜仁市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正是基于对这些文化资源的确切了解,在传承和弘扬自身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和群众喜好,对本土文化加以改造、创新的创造性实践。铜仁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傩戏作为铜仁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非遗秀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可以开展傩戏进万家活动、设立傩戏体验工坊,让更多百姓深度体验傩戏文化。与此同时,创新中南门露天电影活动,通过打造主题观影季、增加观影互动环节,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各区县应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品”文化活动,如松桃可以突出苗绣文化,举办苗绣技艺大赛、苗绣作品展览等活动;江口可以围绕梵净山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开展生态文化旅游节、佛教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第三,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播和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文化资源的传播效率和服务质量,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便捷、高效地直达基层,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立铜仁市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整合全市的文化资源,包括非遗项目、文物古迹、文艺作品等,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形式向基层群众免费开放,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如网络直播、短视频大赛等,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四,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挖掘、整合、传播和创新文化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一方面,要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艺术讲座等,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鼓励高校开设与铜仁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借鉴浙江的文化特派员制度,邀请高校教师、文化文艺协会骨干等赴铜仁基层帮助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铜仁的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文化实践的重要体现,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让优质文化资源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铜仁市将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强化创新意识,扎实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基层,共同绘就铜仁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18 杨心影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0087.html 1 全方位构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长效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