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 为铜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赵星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时因势地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的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及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创新,关键在优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铜仁市在奋力推动实现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立足铜仁实际,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持续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其目的在于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激发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密集活跃的背景下,铜仁市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第一,强化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研究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在多个前沿领域的突破。特别要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科学与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旨在培育和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点和增长点。例如,可以依托松桃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绿色开发能力。第二,不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铜仁市拥有土地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其中未利用土地为1200.67平方千米(未含滩涂面积),在此情况下对这些土地的监控远不是一些人力可以解决的问题,那么推动数字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就是十分必要的,实现精准识别、及时追踪最新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在发展的各个方面融入数字经济,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构成了科学体系的基石,是解锁所有技术难题的核心所在。”当前,在诸多关键领域的关键环节中,我们面临着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基础研究的进展滞后,导致许多基础原理和底层机制尚未被透彻理解和明晰。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已成为铜仁塑造科技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一经突破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产生颠覆性与变革性的影响,一方面,铜仁市应建立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不仅要通过政府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鼓励社会以捐赠或建立基金等通道多元化支持基础研究,稳步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另一方面,铜仁市应加强对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精准研判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明确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与着力点,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体系,具有创新性强、技术先进、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显著特征,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举措。铜仁市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在思想上,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把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行业的陈旧思想,同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结合铜仁市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铜仁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次,在行动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提前布局,重点是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可以指引中小企业踏上特色化、专业化、新颖化、精细化的发展轨迹,鼓励中小微企业凭借专注精神锤炼独特专长,通过创新策略占据市场份额,实现专精特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最后,在作为上,应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推动一批影响力强、创新潜力足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为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铜仁市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奋力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途上展现铜仁的新风貌,并为铜仁赢得新的历史贡献。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25 赵星云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0348.html 1 以新质生产力 为铜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