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艺之舟奋楫击水、破浪前行的指南针和导航仪。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文艺创作实践,是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新时代文艺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要求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对人民怀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和服务对象。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而构筑新时代文艺高峰,就必须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文艺作品既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具备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艺术的方式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恩怨纷争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其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人性善恶、历史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同时,作品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如对人物形象白嘉轩、鹿子霖等的细腻刻画,以及充满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使其成为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文学经典。
时代性与历史性贯通。文艺作品既要反映当下时代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时代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又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使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实现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有机贯通。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既生动地呈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思想碰撞和热血青年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时代风貌,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致刻画,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伟大。该剧将时代性与历史性紧密结合,激发了当代观众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文艺创作既注重挖掘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体现文艺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又强调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国文艺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最近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山海经》中的神话元素为基础构建故事和场景,深度融入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影场景设计中出现永定土楼、敦煌壁画、混天绫等,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绘画艺术以及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电影还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与赛博朋克美学结合,重构了东海龙宫的视觉体系,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方式,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内核,又符合当代全球观众的审美趋势,让古老的中国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产生新鲜感和认同感。
审美性与功能性并重。审美性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属性,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功能性则体现在作品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审美性是实现功能性的前提,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而功能性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审美性的内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通过舞者们优美的舞姿、精美的服饰和舞台设计,将画作中的青绿山水以极具审美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给人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该剧也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功能,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千里江山图》以及中国古代的青绿山水画艺术,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实现了审美性与功能性的有机统一。
文艺性与科技性耦合。文艺性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科技性是推动文艺作品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若将艺术、文化等人文元素与科学、技术等理性元素有机结合,就可创造出既有审美价值又具科技内涵的作品或体验。科幻小说《三体》并非单纯的科学知识堆砌,而是以人类与外星文明 “三体”的交流与对抗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通过对不同文明之间生存法则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审视,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数字交互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 3.0》,则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利用数字投影、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将静态的古画转化为动态的、可交互的数字艺术作品。观众可与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互动,“穿越”回到北宋时期的汴梁城。科技的运用不仅让古老的艺术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还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这是文艺性与科技性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