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薄雾笼罩。鲜嫩散发清香的野葱,带着泥土气息的竹笋,挂着晶莹露珠的青蒜苗…… 将搭乘7272次列车,开启从湖南田间到贵州居民餐桌的春日之旅。
7272次列车,是渝怀铁路线上的公益性绿皮慢火车。它从湖南怀化站始发,驶向重庆梅江,全程178公里,平均时速仅40公里,8节车厢依次停靠湘、黔、渝三省(市)10多个城乡站点,串联起沿途生活。
自2006年开通,它便成了菜农果农的“致富专列”。每天清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菜农们挑着扁担、背着背篓,带着劳作成果前往贵州铜仁碧江区售卖。7272次慢火车一端是湖南宁静乡村,一端是贵州热闹城市,运送的不只是果蔬,更是温暖烟火气,因而被网友称为 “跨省卖菜专列”。近日,笔者怀着好奇,踏入怀化,搭乘此列车,亲身体验独特的人间烟火。
启程:流动的“卖菜专列”
3月的怀化,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
清晨7点17分,天色刚刚放亮,7272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向着梅州方向前行。在沿线的几个小火车站站台上,早已站着多位菜农和果农。他们把扁担和箩筐整齐地放在车站专门区域,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彼此交流着种菜卖菜的经验,眼神中满是对新一天的期待,静静等待列车进站。
“别挤,一个个上车,小心点儿。”
7点48分,从怀化出发的7272次列车抵达第一站——齐天坪站。菜农们挑着扁担,急切地往车上涌。列车员向丽又开启了她每日的“大嗓门”模式。
因为要赶时间下车抢占好摊位,菜农们习惯把物品堆放在车厢入口和连接处。向丽和7272次列车的其他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巡查、组织旅客乘降、站车交接等工作外,还要帮忙把菜农们的箩筐、背篓搬到车厢专门设置的大件物品摆放处,只为确保过道畅通,不影响其他乘客通行。
今年是向丽在7272次列车上工作的第12个年头,每天清晨5点起床,早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这十二年的时光,让她和菜农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这是‘生菜大姐’,她总卖生菜,我们都这么叫她。她一个人靠着去铜仁卖菜,撑起了整个家。家里不仅盖起了新房,女儿前不久也风风光光地出嫁了。”向丽向笔者介绍熟悉的菜农时,语气里满是亲切和温暖,就像在讲述自家亲人的故事。
“这些菜农大多六七十岁了,我每天都能见到他们。路上有空,就和他们唠唠家里的琐事,问问今年收成咋样,感觉就跟家里亲戚一样亲。” 在向丽眼中,这趟列车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流动的 “家”,而她,就是这个“家”的一分子,守护着每一位乘客的旅程,也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情谊。
菜农:坐火车卖菜更划算
8点01分,7272次列车稳稳停靠在湖南省锦和站。锦和站是沿线菜农人数最多的一站。站台上,田秋桃已等候许久。列车刚一停稳,她便迅速行动起来,挑起装满新鲜菌子和蔬菜的箩筐,熟练地排队登上列车,又轻车熟路地把货物安置在车厢的空隙处。
列车继续前行,笔者带着疑问,与田秋桃聊了起来:“为啥要去铜仁卖菜呢?”
田秋桃算了一笔经济账:“从锦和坐火车到铜仁,往返只要14元,要是坐大巴从锦和到麻阳县城,往返得花26元车费,要是去怀化卖菜,还得转车去菜场,算下来,还是坐火车去铜仁卖菜更划算。”
据麻阳苗族自治县政府官网信息显示,沿渝怀铁路线的锦和、江口墟以及郭公坪几个乡镇,人口分别为3.4万人、2.1万人和1.8万人,加起来有7.3万人。而作为铜仁主城区,碧江区常住人口超45万人,庞大的人口规模催生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于是,到铜仁卖菜,便成了锦和及周边乡镇菜农们增加收入的好途径。 麻阳冰糖橙,又叫冰糖泡或冰糖柑,果粒饱满、肉厚无渣、橙香浓郁,深受铜仁人的喜爱。最近,汤红英和妈妈孙友莲每天都会挑着一百来斤冰糖橙去铜仁售卖。
“别看我妈个头小,挑起这一百斤的冰糖橙,那可是稳稳当当的。一斤冰糖橙能卖两到三元,运气好卖光的话,我们一天能有三四百块的收入。” 这些色彩斑斓的果蔬,不仅丰富了铜仁人的餐桌,更成了湖南菜农增收致富的 “金果子”,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努力。
到站:跨越省界的早市
8点59分,随着一声悠长的鸣笛声,7272次列车抵达铜仁站。汤红英挑着冰糖橙,带着妈妈,跟着百余人的“扁担大军”,熟门熟路地走进“菜农绿色通道”。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铜仁市碧江区的金码头菜市场。
新鲜的瓜果蔬菜给铜仁市碧江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难题:占道经营导致交通堵塞、临时摊位影响市容、卫生压力增大、本地商贩竞争加剧……
如何平衡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成了摆在碧江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菜农们一直没有固定的卖菜场所,经常面临占道经营、找不到摊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特意在城区设立了一条‘麻阳街’特色街区,专门给湖南菜农提供卖菜的地方。” 铜仁市碧江区环北街道两板桥社区居委委员田杰说道。
“麻阳街”位于金码头菜场中心地段,设置了约140个摊位,与本地菜农卖菜区域相邻,交通便利、人流量大。街区内的摊位经过统一规划,配备了遮阳棚、货架和排水设施,既方便菜农摆放蔬菜,又提升了市场整体环境。
“现在有了‘麻阳街’,周边居民都知道我们湖南菜农上午在这儿卖水果和蔬菜,人来得多,我们也不愁东西卖不出去了。” 汤红英满脸笑容,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笔者,现在每天卖完菜,大家都会自觉把摊位打扫干净,铜仁给了湖南菜农便利,大家也得维护好这个在贵州的 “家”。
“‘麻阳街’的设立,不仅给湖南菜农提供了专属卖菜空间,还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巧妙化解了外来菜农和本地菜农之间的潜在矛盾。” 铜仁市碧江区城市综合执法局环北中队副中队长龚荟霖说。
过去,湖南菜农因没有固定摊位,常在碧江区各传统市场周边摆摊。他们售卖的蔬菜和本地菜农品类相似,而且因为省去了摊位费,运输成本也低,价格更有优势,能吸引更多顾客,导致本地菜农销量下滑,双方冲突时有发生,让不少本地菜农头疼不已。
“我们划分了本地菜农和湖南菜农的售卖区域,还根据湖南菜农到站时间,错峰安排了早市和午市,这样既避免了两地菜农的矛盾,又平衡了双方的利益。” 田杰介绍道。
面对这些挑战,铜仁市政府没有简单“一刀切” 驱赶外地菜农,而是秉持 “疏堵结合、精细服务” 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兼顾民生与秩序的新路子。
在一来一往的讨价还价声中,“麻阳街”逐渐成为湘黔两地人民情感交流的桥梁,连接着彼此的生活与情谊。
返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抵达菜场不到一小时,田秋桃带来的蔬菜就被抢购一空。此时距离列车返程还有近3个小时。笔者跟着田秋桃,来到菜场边一家熟食商铺前。
“老板娘,我今天菜卖完了,扁担和箩筐放你这儿啦。” 田秋桃笑着说。她告诉笔者,自己经常挑着菜在周边商铺售卖,有时也会买些熟食带回去,一来二去,就和这家商铺的老板娘成了熟人。今天菜卖光了,把扁担和箩筐放在这儿,自己就能安心去铜仁市区逛逛了。
像田秋桃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位于麻阳街外的包子店老板何事金说:“好多年纪大的菜农来卖菜,中午经常来我这儿买个馒头包子,慢慢地大家就熟络了。有些果农带的冰糖橙,一天卖不完,就把东西寄放在我这儿。”
于是,何事金那小小的包子店,就成了湖南菜农的“临时看护所”,充满了温暖与信任。
当临近14时02分返程列车的发车时间,湖南菜农们又挑起扁担,踏上了返程的路。走进铜仁站,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空空如也的箩筐被整齐地放在站内空闲区域,卖完菜的大爷大妈们正热烈地分享着今天卖菜的成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铜仁车站值班站长郭葱说:“为了方便慢火车里的‘扁担大军’出站,我们铜仁站开通了绿色通道,还专门设置了箩筐摆放专区,就想让‘扁担大军’肩上的担子能‘轻’一点,步子能迈得更快一点。”
尽管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慢火车在经济上并不占优势,但铁路部门依然坚持开行,并不断对其升级改造。从最初的非空调列车到如今的空调列车,从车厢座位的调整到菜农上车补票政策的实施,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菜农群体的关爱与照顾。慢火车在春雨中鸣笛穿行,它承载的不只是一筐筐瓜果蔬菜,更是湖南与贵州两地携手前行、“不让任何人掉队” 的美好初心。
湖南怀化与贵州铜仁,镶嵌于武陵山脉,东西相望,直线距仅100余公里。历史上,“湘黔古道” 贯穿其间,马帮将两地特产运往四方。如今,沪昆高铁、渝怀铁路、杭瑞高速构建现代交通网,其中 7272次绿皮慢火车以“慢速度”承载两地烟火日常,延续情谊。铜仁市民龙蓉感慨,省界如今更像连接两地的 “链”。从共护山水到共享致富列车,怀化和铜仁正为省际边界协同发展书写温暖篇章,让这份情谊在岁月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