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然而,面对全球竞争的新形势和国家发展的新需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述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暗示了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为我们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视角。列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不仅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教育改革应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人才。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强调了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同志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指明了教育改革应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发展,他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他多次指出,教育改革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我们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铜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铜仁教育事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铜仁市应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破解之策。如何破解?第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地区支教,提升当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一方面,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加强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和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加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为在职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第四,关注特殊群体教育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方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管理,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实施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制度,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贫困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帮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支持。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展望未来,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挑战,铜仁市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铜仁市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也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