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作者:李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部署,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更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职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特定职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形式,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教育类型上属于平等地位,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各种人才和技能支撑。

“适应性”在不同的领域内有不同的定义,是一个多义词。例如:在生态学中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通过遗传组成赋予的生存潜力,使其能够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生存和繁衍;在组织管理中的适应性是指组织单位的需求、目标、任务、结构与其他组织单位的结合程度。“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化,灵活调整其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力。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应适应我国目前现状的需要,发挥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要注重增强以下方面的适应性:

增强职业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适应性。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还应加强职业道德理念的建设。要避免培养出只会职业技能的单向量“工具人”,应注重对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职业生涯理念的培养,使其在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生涯价值理念。“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遵循“德才兼备”的育人向度。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作为人生的基本行为准则,它的培养地位应放在对学生智力发展和经济获取能力之上。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基本品德培养,引用经典故事、传统美德进课堂,开设社会责任课,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以及学会如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增强职业教育对技能形成发展培养的适应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劳动者,因此,要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的适应性。职业学校应主动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动态,多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掌握最直接的、最新的市场走势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教材与学科内容。由于教材的内容来自于学科,因此,更应该重视职业学科的建设。只有职业学科的内容适时更新了,才可能使职业教育的教材及其课堂教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论是实践的指导,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技能,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政府层面应保障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一方面助力学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出更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员工。

增强职业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适应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的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职业教育也要高度适应,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将职业教育的培养与“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等相结合起来,聚焦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开设创新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技术研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助力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仅是教育体系自身改革的需要,更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国家战略服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不断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3-25 李湘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344.html 1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