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重要部署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殷切期盼,也为铜仁进一步努力做好义务教育指明了方向。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旨在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建适宜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学校建设水平,推动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教育内涵的全面提升。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一论断揭示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学校标准化建设正是通过构建统一规范的办学体系,将这种人力资本培育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柏拉图《理想国》教育体系中体现的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阶段和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及夸美纽斯倡导的班级授课制,这些都贯穿着对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公平的探索,共同诠释着教育普惠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铜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例如,印江自治县通过“四点半课堂”解决留守未成年人课后服务难题,沿河自治县建立城乡教师轮岗机制促进教育资源流动。全市在主城区新建、扩建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铜仁市第二小学西校区,新增大量学位,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题,让更多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持碧江、松桃、沿河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印江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确保学生吃上“放心餐”。然而,虽然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但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发展差距仍客观存在,对铜仁而言同样如此。
在此背景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成为破解区域差距、筑牢教育公平基础的必然选择,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的实践回应。
为此,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的新期待,铜仁就需从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着手。一是构建全域统筹的标准化建设体系,推动城乡教育深度融通。应做好顶层设计,打造覆盖硬件、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动态标准体系,建立“中心城区引领、县域协同发展”机制。以集团化办学、跨区域教育联盟,带动优质资源流向农村薄弱校与民族地区学校,重点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实施“强校带弱校”帮扶。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范式。以“素养本位”为核心推进课程综合改革,融入铜仁红色文化、生态、非遗等元素,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推广启发、探究式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构建绿色评价机制,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三是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实现优质资源云端共享。加快教育新基建,搭建城乡5G智慧教育网络,依托“铜仁教育云”整合虚拟仿真实验、本土化微课等资源,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四是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激发队伍活力与创新动能。实施“名优教师培育工程”,构建“高端研修+跟岗实践+AI赋能”体系,全面梯级培养优质师资队伍,促进教师教研交流。建立教师职称评聘与农村服务挂钩机制,推动城乡教师轮岗。搭建专业发展大数据平台,完善绩效工资与荣誉表彰体系,提升教师职业获得感。五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多元共治保障机制。落实教育优先战略,建立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与专项督导问责制度,将标准化建设成果纳入县级党政考核。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教育治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需要系统性地谋划与持续性地推进。“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未来,铜仁将继续真抓实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纵深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破解区域、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难题,构建起“标准指引、资源融通、质量跃升、治理高效”的现代化义务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奋力谱写铜仁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