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是这些社会存在的反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意识,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存在,实现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古人云:“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搭建良好社会关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学生接受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能在面对学业压力时保持积极心态,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坚定意志,在知识探索中发挥最大潜能,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个人全面成长,契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所以,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现,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意义深远。
对于铜仁而言,扎实做好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成长,非常重要。落实这一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整合社会资源。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铜仁地处武陵山腹地,又有锦江蜿蜒而过,是座山清水秀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里的学生锤炼大山品格的天然条件。铜仁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社会实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拓展活动,让他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同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当地的文化古迹、民俗传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二,强化学校责任。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将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精心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调适方法和心理健康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恰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温暖与关怀在校园蔓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第三,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致力于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紧密合作、协同共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铜仁广泛普及,为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健康前行保驾护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心理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当心灵蒙尘黯淡的时候,就是心理问题悄然滋生的时候,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那束穿透阴霾的光,是滋润心田的甘霖。它化作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能够保持对生活、学习的热忱,无论遭遇多少困难与疼痛,都能凭借内心的力量,云帆高挂,直济沧海,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奔赴充满阳光与美好的未来。“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愿我们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共待云雾散去、韧竹复举、山海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