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王东) 3月25日,在印江自治县印江河中洲河段,市民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钳嘴鹳的身影。这一发现不仅为印江的生态环境增添了新的亮点,也彰显了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当天午后,印江市民张羽辉在印江河畔散步时,意外发现了这对钳嘴鹳。起初,他还误以为这是老鹰,但仔细观察后,他意识到这是自己从未见过的鸟类。
“我看到从风雨桥上掠过,体型大,以为是‘鹰’。”张羽辉说,当鸟盘旋几圈飞到印江中学旁的河段后,就急速俯冲到水边开始不停觅食。
这一幕除了被张羽辉惊喜发现,当地生态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也同样捕捉到它们的身影,拿起拍摄器材迅速赶到现场进行确认和记录。
据悉,钳嘴鹳作为鹳科动物的一员,以其独特的嘴巴形态和优雅的体态而著称。这种鸟嘴巴又大又长,宛如一把钳子,体型庞大,体羽主要为白色至灰色,冬羽则呈现为烟灰色。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形成明显的缺口,这些特征使得钳嘴鹳在鸟类中独树一帜。它们主要栖息在河流、沼泽地或沿海滩涂,以软体动物为食,同时也会捕食草、鱼、虾和贝类等。
此次钳嘴鹳现身印江河,是该县首次拍摄到这种珍稀鸟类的出现。作为大型迁徙鸟类,每年从春季开始到6月,都是钳嘴鹳的迁徙时间。它们对栖息的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选择生态环境良好、食物充足的地方作为落脚的栖息地。因此,钳嘴鹳的出现无疑是对印江生态环境的一种肯定。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为了有效保护河库生态环境,该县出台了《印江自治县河库保护管理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河流“一河一档”和考核机制。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逐步形成了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有序的河湖管理体系,使得印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印江河已发现白鹭、鸳鸯、苍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白骨顶鸡等多种国家级珍稀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