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协同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杨心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所在,也是凝聚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纽带,更是激发民族奋进伟力的精神源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铜仁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独特优势和贡献,正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事业的基础性作用。这些思想精髓共同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即既要珍视各民族文化基因的独特性,更要把握民族交往的历史主动权,通过系统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铜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更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一是提升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基,也是民族和谐的灵魂。铜仁市在育人方面应积极借鉴贵州“村超”“村BA”等活动经验,开展具有铜仁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融合的活动,举办铜仁市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民族文化展览等,打造富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文化特色。引导各族人民增进“五个认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是促进教育融合。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把握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注重学段内有机融合、学段间有机衔接。小学和中学阶段,可以结合铜仁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开设民族文化研究相关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田野调查等实践活动,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能力和传承意识。通过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使各族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石。

三是强化实践体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需要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也需要课堂外的实践育人。铜仁市可以充分利用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苗族鼓藏节、土家族赶年等地方民族传统活动中,借助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团结的力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体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四是营造协同环境。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多方联动的立体化教育体系。铜仁市大中小学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学习,共同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利用家校平台,引导家长向孩子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发挥家庭在教育未成年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中的作用。与此同时,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注重运用好新媒体等手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伟业。新时代新征程,铜仁将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多措并举,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01 杨心影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589.html 1 多维协同 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