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发挥着思想教化、实践指引和情感凝聚作用。铜仁是一个拥有丰厚自然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有必要依托地方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在全员协同、全过程覆盖和全方位渗透的“三全育人”过程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铜仁力量。
一是在全员协同中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合力。首先要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在全市各级院校持续开展“推普兴乡”行动,“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观看《浴血困牛山》等地方红色题材影视剧,了解傩戏、说春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医药保护传承研究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让学生在入脑入心的感悟中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是发挥社区育人主基地作用。依托已建成的许韵兰阅读空间、乡村图书室等文化项目搭建学习互动平台,通过设立“民族之家”“石榴籽家园”等活动阵地,以开展民族文化主题展、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采用轮流讲说民族历史、多元立体展现民族风情、创建“一社一品”等形式,协同构筑社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后要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单元作用。通过开展“五好家庭”等榜样家庭评选活动,发挥“小家庭”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作用。深挖本地族规家训中的民族团结基因,在言传身教中增强家庭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
二是在全过程覆盖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首先要发挥幼儿阶段的奠基作用。在校园环境创设上对中华文化形象化,通过墙面装饰、影像作品等生动展示铜仁各民族团结画卷,让幼儿形象地感知民族团结魅力。同时,将铜仁各民族知识以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厚植热爱中华文化之情。其次要发挥小学阶段的固本作用。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中,广泛开展“红石榴”系列比赛、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根植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要发挥中学阶段的深化作用。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切身感受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团结力量,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帮扶等志愿活动,在服务中深化对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理解,提升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最后要发挥大学阶段的升华作用。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路径,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通过社团、实践调研、学术论坛等定期举办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三是在全方位渗透中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一方面要发挥课内课外的全场域渗透作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知识板块衔接,有效融入铜仁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民族故事,将“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其中,营造历史育人、文化育人的氛围。课外要充分利用群众集散地,运用显示屏、广告牌等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知应会知识,通过花灯剧、山歌等民族特色文化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各民族日常的共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发挥线上线下的全流域渗透作用。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节、手工作品展、主题文化周等线下活动,生动展示铜仁各民族的文化魅力,激发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热情,促进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线上民族风情博物馆、创作民族团结题材文艺作品、宣传“梵净山马拉松”各民族共襄体育赛事等,打造铜仁民族文化品牌,讲好各民族团结奋进故事,展现铜仁市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