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铜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铜仁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用好自身文化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对于推动地方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和命运的深刻认知和认同。它蕴含着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历史的长河溯源看,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沧桑,各民族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促进沿线民族交流,还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并肩共御外敌,都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看,极力主张消除民族压迫,实现各民族自由平等,促进民族融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当代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凸显凝聚人心、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团结力量,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
铜仁市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上就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比如傩堂戏以独特的面具和表演形式深受观众喜爱;仡佬族的毛龙节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石阡木偶戏和思南花灯戏充分展现了当地的文化魅力。此外还有苗族银饰技艺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基于此,铜仁市必须用好本土资源,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中凸显自身特色与文化优势,汇聚成具有铜仁特色的工作新路径。
首先,深度挖掘铜仁文化资源。铜仁文化底蕴深厚,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养育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周逸群、旷继勋,书写了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生动体现这片红色土地的爱国主义与革命精神。深入挖掘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让人们铭记历史,感受铜仁人民革命斗争中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此外,聚居于铜仁的少数民族形成了璀璨的民族风情与传统技艺,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等独特文化展现了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融性,是各族群众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
其次,推动铜仁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铜仁市应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在中小学,可开设地方文化特色课程,通过编写以铜仁红色故事、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教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对家乡、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在高校,可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设立专门研究机构,深入探究铜仁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师生从理论层面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此外,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参加红色研学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最后,加强铜仁文化宣传引导。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理论宣讲工作,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理论、党中央民族理论与政策及时传播并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地方融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平台开设相关专栏,宣传先进典型。还可以采访民族团结模范家庭与个人,分享感人故事,以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民族知识与团结理念,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民族团结之风吹遍铜仁大街小巷。
未来,铜仁市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发力,以开发为基、教育为梁、宣传为翼,汇聚各方力量,绘就铜仁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绚丽篇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目标在铜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