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组团式”帮扶助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作者:王丹

近年来,松桃苗族自治县抢抓“组团式”帮扶工作机遇,以“输血+造血”双轮驱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引才体系、渠道、短板上下足功夫,进一步打开引才聚才工作新格局,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破立并举,激活引才“强磁场”

优化引才机制。用好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契机,充分发挥帮扶干部人才桥梁纽带作用,拓展莞松合作空间,完善干部、人才互访交流和挂职锻炼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体化实施机制,拓宽自主引才和组团式赴外引才双向通道。截至目前,引进百千万创业人才16名,新增就业岗位4000余个,1人获得贵州省“百千万”人才计划贡献奖励经费200万元。

强化待遇保障。对帮扶干部人才实行科研奖励、评先评优、绩效考评“三个优先”,全面落实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纳入“优才卡”和“三名”工作室推荐评选,开通“专岗快办”“应享尽享”人才服务保障“绿色通道”,让人才活水竞相奔涌。截至目前,帮扶干部人才获各级表彰30余人次,获评市级优才卡4人、县级嘉奖17人,获提拔使用、职级晋升5人次。

细化实际需求。在帮扶干部人才轮换前,组织受帮扶单位、主管部门、援松干部人才等召开座谈会,开展帮扶需求调研,充分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建议,列出人才需求清单,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最大限度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截至目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40余次,摸排人才需求300余项。

靶向发力,畅通引才“快车道”

产业牵引主动求才。以莞松合作项目省级粤黔协作乡村振兴蛋鸡产业示范园和工业产业园为支撑,紧盯蛋鸡、玩具等主导产业,组建引才团队,推行“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模式,前往东莞、深圳等地开展专项引才活动。截至目前,东莞两地举办招聘会10余次,为在松企业“请进来”高层次人才20余名,为东莞企业“送过去”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名。

重点单位定向觅才。聚焦“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重点产业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量身定制”引才计划,开展精准引才、柔性引才,并用好人才“编制池”,保障重点产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用编需求。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贵州省人才博览会、校招会等活动,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截至目前,通过“千名英才·智汇铜仁”等引进急需紧缺人才90余名。

劳务协作助企招才。围绕民营企业招工引才、稳岗稳工,聚焦莞松人才差异化需求,建立健全交流互访、用工招聘等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合作共赢空间,进一步扩大莞松劳务协作“朋友圈”,搭建双向奔赴“新桥梁”。近几年来,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研100余次,累计带动群众就业10万余人次。

刚柔并济,打好引才“组合拳”

抓好柔性引才。深入践行“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不求其惠、但求其慧”理念,采取签约授牌、聘用顾问等方式,持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快构筑人才聚集高地。截至目前,为松桃自治县人民医院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黔医疗专家等顶尖人才、博士名医7名,成立博士工作站1个,引进紧缺专业人才92人、学科带头人2人。

注重多方联动。用好松桃中等职业学校等优势资源,与中国振华电子集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引导东莞纺织服装学校、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等与职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聘用29名高技能人才为职校兼职教师,开发产业实训基地30余个,形成“人才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合作育才新格局。

发挥帮扶优势。用好国家级科技特派团金字招牌,带动省、市特派员实行“智惠农业”专项行动,发挥成果转化、项目攻关、技术推广等方面优势,推行新农民专人培训、家庭农场专人服务、规模产业集中攻关等政策。近年来,科技特派团开展技术服务1.08万余人次,领办、创办、协办企业及合作社45个,培育高素质农民1500余人。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03 王丹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670.html 1 松桃“组团式”帮扶助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