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行动,不断强统筹、明路径、建机制、优保障,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强统筹,夯实发展根基
统一产业布局。明确香柚、生猪、蔬菜、肉牛“一主两辅一突破”产业格局,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部、农业农村局联合制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明确工作职责、发展目标,推广资源发包、经营性财产参股等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万山香柚”入选国家级第二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第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集中连片规划。探索耕地有序恢复和集中利用改革试点,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有效增加耕地后备资源5.15万亩、复耕撂荒地2900亩。将劳动力不足、农户种植意愿不强等耕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由村集体进行集中连片规划,实现产业集中连片耕种和规模化经营。
盘活闲置资产。全面摸排“三资”,明晰集体资产权属,将闲置校舍、大棚等闲置资产使用权、经营权移交给属地村(社区),通过管理自营、租赁运营、改造提升等方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红色研学、大棚蔬菜等村集体经济。2024年,全区盘活低效闲置资产960万元,处置低效闲置资产3640万元。
明路径,激发发展活力
“村企合营”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香柚香、瑞昌飞等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辐射带动8个乡镇(街道)种植香柚、4个乡种植蔬菜,新建肉牛养殖基地6个,充分借助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个等契机,实现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等地。2024年,香柚种植面积达2.5万亩,年屠宰肉牛2.5万头、产量提升25%。
“村村联营”跨域发展。结合“排队抓尾”工作,引导不具备产业自主发展条件、村干部带动能力弱的“后进村”,以资金、资源等入股,借助“先进村”有基地、有能人、有市场等优势,通过“强村带弱村”、飞地经济、强村富民公司和工坊带动等方式,组成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2024年,11个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984.64万元,27家强村富民公司、工坊带动47个村发展。
“村社自营”自主发展。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出租等方式,自主发展黄桃、刺葡萄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干部外出跟岗锻炼、参加学历提升,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运营能力和水平。如敖寨乡瓮背村自主发展黄桃220余亩,村党支部书记杨慧到东莞跟岗学习期间积极协调对接,仅2天向东莞销售黄桃1万余斤,销售额8万余元。
建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探索入股带动机制。鼓励村干部通过资金、资源、技术等评估量化入股,明确持股比例不超过集体经济项目的49%,激发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发展责任共担、产业红利共享。2024年,46名村干部入股村集体经济789.4万元,入股分红70.55万元。
推广收益挂钩机制。鼓励村干部参与产业管护、市场拓展等运营管理,对参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且作出贡献的村干部进行差异化奖励,实现村干部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双向捆绑”。2024年,用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村干部58人32.56万元。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分配机制,按持股比例对股东进行收益分红,在提取公积公益金用于扩大经营、集体公益事业等基础上,对村干部进行差异化奖励,剩余可分配收益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行分配,有效保障各方利益、提升内生动力。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奖励学子等公益事业46.24万元。
优保障,提升发展质效
资金扶持“常态化”。用好用活各级扶持资金,每年统筹安排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不少于2000万元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45名“金融村官”帮助解决融资信贷资金4600万元,驻村帮扶派出单位解决帮扶资金212.25万元,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硬”实力。
结对帮带“多元化”。坚持多层次、多方式结对帮带,通过区级及以上驻村帮扶单位联系、县级领导包靠、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企业结对、省市科技特派员指导、“强村富民”党员税管家服务团队辅导等方式,形成帮扶单位帮村、企帮村、人帮村的帮带体系。2024年,部门到村调研帮扶1072次,科技特派员到村服务186次,解决技术问题19个。
技术驱动“生态化”。引进专业化肥业处理技术的企业,与村集体合资,建成年处理25万头生猪规模产生粪污的集中处理中心,运用曝气、覆膜、条垛发酵技术,为34个大棚蔬菜、香柚基地提供低交易成本有机肥,构建“畜禽—有机肥—蔬果—畜禽”等生态循环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