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长林于2023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水江》是以新建本科高校应用转型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实践导向以及对社会需求的精准把握,诠释了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新方向——应用型。小说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密码解读出来作为高校转型的目标,彰显了高校对教育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深刻认知。清水江造就了清江城,清江城见证了清江学院教育理念的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其中蕴含着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关键要素,这也从一个层面体现了高校与时俱进的教育观。《清水江》记录的高校应用转型的历程,是“多棱镜”,更是“掌纹图”。校区的组建与林志刚、汪兰、娄青等人物群像的成长与蜕变,都是清江学院一路走来最动人的成果、最殷切的希望和最光明的未来。《清水江》中的高校应用转型之路虽暗流涌动、充满挑战,但也前景光明、意义非凡。
高等教育源起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的变革历程积淀着教育理念的传承与革新,而教育理念的进步又反向推动着高校的转型。教育理念的演变作为影响高校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高校在改革转型浪潮中找准前行方向。教育理念与高校发展相互促进,赋予了高校全新的生命力。教育理念多先于高校具体变革存在,它为高校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教育理念或激进变革,或稳步推进,其作用不可小觑,是高校发展轨迹或师生教育生涯完整的隐喻。因此,书写高校转型就是书写教育理念的发展,就是书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不同历程。《大学的理想》《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经典著作,就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探讨教育理念的佳作。而《清水江》与上述作品多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以独特的地域教育实践为蓝本,聚焦于清水江流域的高校转型探索,许多理念并非盲目的将既有的教育经验奉为圭臬,而是从当地实际需求中生长而来。同时,其他教育著作多着眼于宏观教育理论构建,而《清水江》更注重微观层面,对当地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与突破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独特的地域教育实践孕育出独特的教育发展模式,《清水江》堪称记录地方高校转型与教育理念融合的典范之作。作品问世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引发了关注与讨论。当多次研读《清水江》之后,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高校转型路径的独特思考,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以下,我试图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目标的角度,表达对《清水江》的见解。
高校转型的多棱镜
《清水江》以清江学院为棱镜,折射出高校转型的各个层面,将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拆解又重组,在文字间映射出社会万象与人性幽微。学院合并,反对成员的大闹会场;林志刚和儿子通电话的潸然泪下;应用转型多人的误解。这些人性与选择的裂痕,就像江涛与礁石碰撞溅起的碎浪,通过平实的文字洇出深浅不一的墨痕。而当所有喧嚣归于平静后,清水江底的基石始终沉默地托举着江流——正如教育理念在高校转型中的锚定作用,无论水面如何风起云涌,它始终是丈量改革方向的经纬线。
在高校的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教育理念。是跟在前者的经验后亦步亦趋,还是走“错位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这是很多高校建设过程中无论怎样都绕不开的关键一环,选错了就会像穿了不合脚的鞋,走不快更走不远。正如《清水江》中的“没有行业背景和技术积累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适合走应用科技大学之路,而应该选择教学服务型大学方向发展。”若高校盲目跟从前者的经验,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就如同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贸然踏上别人走过的路,可能会陷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境。在人才培养上,无法契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独特的竞争力,难以在就业市场中崭露头角。科研方面,也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难以获得社会和学界的认可。
而选择走“特色发展之路”,则像是为高校转型找到了一条专属的“星光大道”。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底蕴、学科优势等,精准定位发展方向。例如,地处旅游胜地的高校,可以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专业,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课程和实践基地,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本地旅游特色的复合型人才。这样不仅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还能提升学校在该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科研上,也能围绕特色领域深入探索,形成独特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清水江》中清江学院的杨昌明的研究便是立足于当地桃源山。“不研究地方,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强化服务地方的意识,才能够从地方获取资源,我们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众多高校而言,要确定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就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自我剖析,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同时,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关注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发展的机遇。只有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高校才能在高等教育的赛道上稳健前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高校转型的掌纹图
《清水江》是作者现实经历的缩影和真实写照,把历史细节与个体命运编织成故事,像掌纹般细腻呈现出时代纹理,让读者触摸到真实岁月里的起伏与温度。
清江学院的应用型转型进程,就像一条蜿蜒的清水江,将林志刚、汪兰、娄青等个体的命运与时代浪潮紧紧裹挟。那些匿名照片引发的涟漪,在山洪突袭中化作吞噬生命的漩涡——当李民的身影消失在“洪流”里,林志刚伫立江畔,望着“波浪翻滚的清水江”,仿佛看见平静表象下蛰伏的暗流。这所高校的蜕变之路,正如眼前这条温顺时波光潋滟、暴怒时惊涛拍岸的河流,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藏着体制改革的暗礁与人性抉择的险滩。在暗流涌动的转型期,以林志刚为代表的奋斗者们的温情如同江底闪烁的鹅卵石。娄青从学院合并后边缘化的处境到执掌组织人事处的蜕变;汪兰躺在手术台上时,林志刚坚定签下的不仅仅是家属同意书,更是改革者对同伴的生死相托;深夜台灯下林志刚铺开素笺,钢笔尖在泛黄的纸页上蜿蜒游走,那些未寄出的文字里,藏着两代人跨越生死的无声对话。这些素朴的情节,在素朴的笔触中织就了深沉的情感经纬,让湍流暗涌的改革叙事有了人性温度的注脚。
高校转型同样蕴含着对教育发展脉络的洞察以及对师生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如果一所高校决意要转型,那显然是察觉到了教育领域新的趋势与需求。《清水江》中林志刚表示,“我国一批普通本科院校朝应用型大学方向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恰似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每一所高校的转型便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其中的师生则是推动转型的个体力量。
高校转型要求全面深入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多年来对社会需求的观察、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实践探索和创新思考进行变革,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推进落实。这一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突出重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一直以来,社会关注高校培养人才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如今部分高校过度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职场。这就如同历史中个体若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便会被时代边缘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对学生职业发展负责,更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是师生个体命运与高校转型、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体现。
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反映着他们未来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像历史细节决定着个体命运走向;社会接纳具备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切实感受到高校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成效,这又如同时代发展见证着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当然,一味地迎合社会需求,反而丢失了大学之根本。“应用转型的目的不是破坏重构,而是更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发展。”要把握好坚守大学根本的度。
清江学院在转型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全力以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正努力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就像《清水江》成为反映高校应用转型的生动样本,其中林志刚、汪兰、娄青等人物的努力与成长就是高校转型这部“时代著作”里的鲜活篇章。
祈思想之花入金瓶
阿纳托尔·法朗士说过,“形式是一只金瓶,思想之花插入其内,便可流芳百世”。高校转型的核心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连。高校转型就如同打造一只全新的金瓶,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象牙塔模式,而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这只金瓶,有着更灵活的学科设置,打破学科壁垒,让跨学科融合成为常态;有着更注重实践的教学体系,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使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社会历练里洞察人间百态。而通过教育所孕育出的思想之花,便是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在历史的长河中,投身教育的浪潮、接受知识洗礼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能在这茫茫人海里崭露头角,成为时代佼佼者的,却似凤毛麟角般稀少。真正的人才,当有通天之智、通地之能、通人之慧。所谓通天之智,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遨游,将古今中外的智慧精华化为己用;通地之能,是把所学知识精准无误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广袤大地上留下坚实的奋斗足迹,以行动诠释理论的力量;通人之慧,则是在人际交往中秉持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不张扬、不炫耀,与形形色色的人和谐共处,汲取众人之长,凝聚人脉的力量。当教育以其为导向,就如同为这只金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高校成功转型,当这只精心打造的金瓶准备就绪,当这些思想之花在教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被巧妙地插入这只金瓶之中,它们所散发的芬芳将跨越时空的界限,不仅助力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更会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留下深刻的印记,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真正实现流芳百世的深远价值。
《清水江》中描绘的高校转型历程和表述方式都十分触动人心。关于高校转型与教育,是一个始终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有人强调高校转型对教育革新的关键作用,有人却担忧转型过程中可能偏离教育的本质。黄炎培倡导“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紧密贴合社会需求,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基,就如同他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致力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血液。如今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不再一味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契合时代需求的教育路径。高校转型,在教育变革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它是知识更新的引擎,是人才培养的新起点。学术的浪潮滚滚向前,社会的发展希望寄托在那些适应转型、不断进取的高校学子身上;校园里的创新热情日益高涨,从传统学术到新兴领域,无论过去和现在,那都是教育转型最珍贵的成果、进步和风景。读过《清水江》,犹如和那些勇于改革的教育者、积极适应变化的前行者们一同见证了高校转型的进程。我们仿佛也亲身感受到了教育转型带来的机遇和希望。
《清水江》这本书以文字为笔,绘就世间万象,从教育理念的探讨到转型实践的呈现,作者以清江学院应用转型为案例,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初心究竟为何,又该如何为高校建设铺就坚实之路。笔触细腻而有力,从高校应用转型经历的种种事物提炼出教育的真谛,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物里的不凡光芒。掩卷沉思,书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仍在脑海中回荡。正如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本书便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我们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拓宽认知的边界,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