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晓枫的文章无异于经历一次“折磨”。她的《恶念丛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深邃、密实、压抑,她用锦缎般细腻的语言,雨点般急促的句式、经纬交错的呈现方式,编织了一张深邃而刻骨的思想之“网”。
《恶念丛生》一万五千多字,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天,不忍一口气读完是一个重要原因。是的,对于周晓枫的文字,我既欣喜又心存畏惧,既不能畅快阅读又担心很快读完。这种感受让我想起儿时偶尔得到赶集回来的父母递来一颗小小的糖果,总是想吃又舍不得吃。当然,周晓枫的《恶念丛生》绝非糖果,因为她并不充满甜蜜的味道,或许,还有很深很深的苦涩味。对于追求精神放松的读者来说,最好对周晓枫的文字保持距离。
在我看来,《恶念丛生》不啻于一篇关于善恶之辩的哲学笔记。文章从“怕走夜路”这个大家都有的日常心理起笔,向着人性的深处锲而不舍地刨根问底。我们怕走夜路,原因除了夜晚看不见之外,更担心遇到坏人,遭遇危险。由此可见,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心存恶念”。由怕遇到坏人,周晓枫跳跃式地回忆了自己经历的一些往事,讲述了自己与恶人相遇的种种经历。年少的时候,一个看上去很阳光的少年杀死了他年轻的女老师,成年以后,遭遇男人的欺骗。周晓枫以密实的论证挖掘出一个通常都被我们忽略的道理——我们通常都不会把孩子与罪恶联系在一起,而坏人也从来不认定自己是坏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分辨善恶呢?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绝对的善或者绝对的恶?到底是善大于恶还是恶大于善?好与坏、善与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周晓枫用诗意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给我们讲述了善恶,“所谓善恶,潜在的,是一种指对他人行为的判断;我们给予自身天然的道德豁免,每个人都站在无可辩驳的正义地带”。正因为如此,许多时候,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分清善与恶的界限。
周晓枫说,“恶是一种离得越近越看不见的东西。”她以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说明了善于伪装是人的特性。她遭遇的那个男人何尊,就借助善变的特性和花言巧语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在与女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何尊却把自己讲述成为一个无辜的天使。周晓枫用很大的篇幅写了“背叛之恶”,对背叛的心理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紧接着,她的笔触继续往前推进,以希特勒的演讲以及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为例,说明了恶总是被恶魔打扮成善的面孔,以博得人们的同情谅解而俘虏人心。而人类的善心之所以容易被恶行所利用,关键在于每个人心中都存在恶念,一旦恶念像一颗细菌一样被激活,它就会发出细菌一样的力量将善摧毁。恶充满攻击性,它能够毫无道理在瞬间即时出现,让善置于被动的境地,因为善里面隐藏着看不见的恶。很多情况下,我们容易陷入善恶不辨的境地。因为有的恶,它的出发点看上去或者事实上是因为换取更大的善。周晓枫列举了一个吸毒女用小鸦片亲手杀死了刚刚出生的孩子,因为孩子发育不健全,从开始就注定只是个“恶果”,她不杀死孩子,就会给更多人以及孩子本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周晓枫还列举了一个科学家杀死自己的情妇作为反证,科学家之所以杀死情妇,是因为他原本就是个私生子,最初就注定是一个“恶果”。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周晓枫试图告诉我们,对于善恶,我们常常无法对其进行概念上的绝对清晰和绝对意义上的道德指认,更不能妄想从源头就将恶清除干净。因为善恶为雌雄同体,用周晓枫的话说就是“善恶之间互为粮食”,互相喂养。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它们到底是谁养育了谁,谁成就了谁。似乎两者之间并无天然的绝对的界限——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突然的倾覆性翻转?
读完《恶念丛生》,其实最让我钦佩的并非周晓枫对善恶的认知是如何的新颖独到,而是她那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语言表达功力。我惊异于周晓枫对语言卓绝技艺,她有着女娲造人一样的魔力。一个个方块字,在她的手中,似乎就好比女娲造人的泥土。我设想周晓枫的写作就像女娲造人,她把汉字一个个码在电脑上,然后吹一口气,再吹一口气,它们立即就获得了生命,流动着血液。如果有机会,我想问问周晓枫,如何才能练就如此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