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北京晚报,偶然发现一条新闻:在古北口蟠龙山长城敌台上考古发掘出“回龙炕”、黑釉瓷盖、青花瓷碗、“寿”字盘等瓷器、青花、白釉碗碗底残片以及部分动物骨骼和箭矢等铁器。据此可以还原当时戍守长城将士的生活场景,使我困惑多年,在长城楼子里有炊烟、能做饭的想法终于可以证实了。大庄科段是其中之一,从研究性修缮开始,考古发掘成为长城保护工程的前置环节。而在延庆大庄科长城发掘出的黍、粟等碳化粮食种子,以及调味料花椒,则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戍边将士的餐桌……
一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守城将士把一只山羊宰杀后用陶瓷锅清炖,然后十几个围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手把肉,大碗喝着自己酿造的烧酒。吃完喝完,他们又在雪打风吹的冷天,纹丝不动地站在长城上,守卫着家园;从城楼里飘出的美味弥漫长城内外。
我走过好几处长城和长城脚下的村落。长城边上的村民大都是修长城和守长城人的后代,沿袭着祖先的生活方式,能制作各式各样的长城美食。品尝当地小吃时你会看着巍峨长城,听当地人给你讲着小吃的味道和来历,而这些美好故事的主角多与朝代有关。远的不说,就说明朝时期,长城分为九镇三边,每镇十多万人,守者就高达一百多万。解决他们的吃喝,除户部每年拨下的粮草食盐等物资,每镇还要安排士兵大量开荒屯田,在山上采集,打山鸡、野兔、狍子等。也就逐渐形成了长城上数百种食材数千种做法的味道。
有一年和朋友去山海关,看了海中长城的雄伟,感受了孟姜女庙的悲壮,即已正午,便赶紧找家餐馆住下。老板非常热情,问我们想吃些啥。我有个嗜好,每到一地,一是品尝当地小吃,二是购买写当地人土风情的书。老板拿出菜单介绍说,我们这儿小吃品种很多,要说最有名的还是数桲椤饼,这是我们长城沿线的名牌。我拿着菜单漫不经心问老板,桲椤饼有没有什么讲究。老板笑着说,这是传说啊:说是明朝将领戚继光率领大批浙江人为主力的“戚家军”镇守山海关,由于北方粗粮较多,戍边士兵生活艰苦。为改善生活,有人每年五月初开始,把长城沿线桲椤叶趁其鲜嫩采摘,拿回后洗净,再把淀粉和面粉和好摊叶上,然后把提前和好的韭菜、白菜或是肉或是鸡蛋放在上面将桲椤叶对折,放进大锅蒸制成桲椤饼。这种美食不仅改善了士兵生活,还体现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听着老板绘声绘色的介绍,我和几个朋友馋得直流口水,张口就要了10份共60个,打算“吃不了兜着走”。当然还点了几道菜,其中少不了就有山海关的海鱼。
桲椤饼端上桌,咬了一口真是一绝,口味以咸鲜为主,饼皮隐约透明,三鲜和桲椤叶散发沁人的清香。这种美食不仅当年改善了长城士兵的生活,还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成为了秦皇岛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二品长城美食已成为我始终不渝的追求方向。去年夏天,朋友约我去位于密云区西北部的黄峪口村(原黄崖口关),在长城下的小村庄里看了长城,看了夫妻树看了中华蜂。中午饭村支书安排在养蜂合作社里。菜品都是合作社菜园子里现摘现做,绿叶菜是虫子吃剩下的,看来没打过农药。支书侥士忠拿上一盒袋装蜂蜜,给每人沏了一碗。驻村第一书记见我们都不喝酒,就直接把主食端上来了。三个盘子是三张不同口味的烙饼。饶士忠解释说这是“三油瓶”。我闻着饼香味说,有股苦杏仁味。他就乐了,给我碗夹了一块饼说,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爱吃烙饼,还都是用核桃、苏子、杏仁三种油烙出来的,外酥里嫩,香甜入口。由于村子里大面积出产大红袍花椒,有的人家还在烙饼时把花椒炒熟擀成面放在面层里,既醇香又驱寒治病。
品着三油饼,听着三油饼的来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天蓟镇总兵戚继光到黄崖口关视察长城防御。驻防的饶将军非常激动,告知伙房为戚总兵做几道上等饭菜。伙夫告诉将军,伙房没有白面,只有小米了。饶将军说,那怎么行,戚总兵是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于是门兵跑到白马关借到60两白面,伙夫赶紧和面准备为戚总兵烙饼,可一时油也没了。伙夫就把晒在城台上的几把山杏核砸开,取出杏仁捣碎,挤压出半碗杏仁油,给戚继光烙了几张大饼。一股清香入脑的味觉吸引了戚总兵,他拿起一张饼问道:“这饼是用啥油做的,这么香?”饶将军有些不好意思说:“是用捣碎的杏仁油做的。”戚继光咬了一口感觉非常好吃,笑着说确实好吃。然后要饶将军,长城内外满山遍洼都是山杏,让守城将士捡回杏核,压榨成油,既好吃又营养还治病,一举多得,这是上等的好事。“像核桃呀山苏子呀都可榨油,以增加营帐官兵的营养。”饶将军从饭桌上站起连声说:“谨记总兵教诲。”
从此,饶将军就发动守城官兵到山上捡山杏核、山核桃、野苏子等,压榨成油分发到各营帐。就这样,杏仁油、核桃油、苏子油炒菜、烙饼一直延续至今。
后来,黄峪口村村民家里只要来亲朋,总要烙上几张三油饼,做上一包老豆腐,沏上一杯野蜂蜜水来招待;一位老人说这是黄峪口村人用“香在嘴上,甜在心里”的待人之道。
看来戚继光不但是军事家、建筑家还是位美食家。
一个雨后的下午,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止止堂集》其中有一首戚继光写的《潮河纪游》诗并序:关门日款五单于,三福金汤版闸都闸。纪纲大夫纡幄算,风流使者急储输。云开碧藻渔金鲤,风散青烟破柴榆。自是圣人在中国,梯航万古颂唐虞。说是在维暮春季旺,臬伯翟大夫怀监兵至古北口,饮于威远楼。戚继光领大夫巡视完长城后又坐上小船到潮河巡游。看河两岸柳树成荫,美不胜收。甚是欢欣。于是又邀渔夫撒网打鱼,打上数条鲤鱼,放在盆中,回到边远楼里下锅。在楼中吃垮顿鲤鱼,喝着古北口小烧酒,畅谈甚欢。戚继光在威远楼和大夫的一次聚餐,也掀开长城味道的开篇,潮河的鲤鱼,鲜嫩味美,古北口小烧入口醇香,味道远飘十里之外。
记得,1994年初春,我和几个朋友去八达岭学习长城保护和修缮经验。午餐上了一大盆菜面混合饭,服务员说这是八达岭最有名的打傀儡。我们听了感觉非常有趣,追问它的由来时,八达岭长城管理处的张主任说,早在明朝那会儿,面糊作为一种食物被带到长城上,成为将士们喜爱的军粮。然而,面糊难以吃饱,便有人改进制作方法,将其加工成介于面糊与干粮之间的搅傀儡,通常用豆角、土豆等家常菜与玉米面混合制作,经过翻炒和蒸煮而成,很受将士们喜欢,从此搅傀儡就成了打傀儡遗传至今。
三长城味道受地域、温差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别。
我去过内蒙古长城,也了解和品尝过各种小吃。像荞面拿糕就是用当年的荞面经过两次开水搅拌焖煮成团,蘸腌菜汤、辣椒油、葱末、香菜等食用,百吃不厌。还有黄芪炖羊肉,这道菜使用本地溜达羊,肉冷水下锅,只放葱姜黄芪,味道鲜美。而杀猪烩菜融入了东北习俗把猪肉和手切酸菜一起炖,肥而不腻,香气扑鼻。猪尾巴勾鸡、羊头捣蒜、手扒肉、涮羊肉这些美食都有着长城的味道。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是游牧民族的豪放与气质。
当你走进嘉峪关时,这里融入了陕甘宁地区的饮食文化。比如嘉峪关烤肉,这是嘉峪关的招牌美食,选用当地优质的羊肉,经过秘制调料腌制后在炭火上慢烤,肉质鲜美、外焦里嫩,香气扑鼻。羊肉粉汤,以优质的羊肉为主料,经过处理后熟而不烂,汤汁鲜醇,香辣爽口,食之肥而不腻。
二十年前,我去宁夏探亲,大舅哥带我们去了银川的镇北堡,对于张贤亮开发的影视城我非常喜欢,他把西域文化完美地塑造出来,我们去那天,《大话西游》正在拍摄。转了一上午,大哥又给我们买了肉夹馍。我咬一口,说,这不就是“中国的汉堡”吗?馍香肉酥,肉质软烂、糜而不烂,香气四溢。在宁夏长城里。必不可少的是枸杞,这是最养生的食物,右手拿着肉夹馍,左手端着八宝茶,是最完美的吃喝搭档。
茶也是食材的,更是人类不可缺的一种饮品。我们通常是饮红茶,白茶,绿茶,花茶。其实大麦茶,山楂茶也很好喝,早期士兵在长城上采些紫丁,黄芹,山榆叶回到城堡里晒干制成茶,达到提神,醒目,开胃,平肝的作用。其实还有把粮食碾成面做出来。这个叫茶汤。
生活就像河流,总有沟沟坎坎,弯弯绕绕,跌跌撞撞。有惊喜也有忧愁。
新冠疫情没来那年,我与家人到张家口看看,到地儿已是下午了,走进古城直接找家餐馆,填饱肚子再说。在满墙的菜饭单上写着,坝上莜面。张家口的一道地道传统名点。莜麦耐寒性强,非常适合坝上的冷凉气候。莜面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还具有耐饿的特点,被誉为“口外之宝”。怀安城豆腐皮——河北张家口怀安的特色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豆腐皮薄如纸张,醇香爽口,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纤维素。黄糕:张家口当地用黄糯米制作而成的食品,内有馅料,外皮酥脆,里面柔软。质地松软,味甜香润,营养丰富。一窝丝清油饼:张家口怀安县的特色美食,由细面盘成的烙饼制作而成。呈金黄色,香酥油润,软绵适口。圪渣饼,张家口市阳原县老字号糕点店的招牌小吃,以酥脆香甜而闻名。主要原料有面粉、白砂糖、胡麻油等,成品金黄酥脆,甜而不腻。八大碗,是蔚县城堡里的传统名菜,包括肉丝杂碎、炒肉、蒸肉、虎皮丸子、杂碎、炸鸡、蒸丸子、肉丝五花肉。制作精细,味道鲜美,看得我眼花缭乱,表妹说,好吃不好吃的点两道先尝尝,最后我只点了油茶和黄糕这两种风味小吃。还别说,这两道美食色香味俱全,让我回味无穷,真是太好吃了。
四美食通南北,长城一线牵。说起八大碗这是北方共有的菜肴,满,蒙,汉,回都有,可是最实惠的还是东北?虎山长城的八大碗,那可是盆呀。有一年我和镇上领导去东北三省考察,在虎山长城附近就餐,专门要尝尝八大碗。谁成想上来八个瓷盆,每个盆里装得满满当当。后来又端上一大盆饸饹面、最后还送一盆压锅老豆腐。我们几个人可劲儿造也吃不完。有人说虎山人心大,更实诚。难怪虎山长城对万里长城起点是不是从虎山开始的,从来不争辩。后来被长城专家罗哲文给正了名。
我在想,到底什么是长城味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什么样的人在长城上屹立不倒。
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收藏了一个既普通而又不寻常的物件,小锅饽饽的饼撑子。它是密云英雄母亲邓玉芬在抗日战争年代为八路军摊数千张小锅饽饽,送到鹿皮关长城上让战士们吃。她在牺牲六位亲人的时候,把所有战士都看成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站在长城上多杀几个日寇,为中国人报仇。
我出生在古北口长城脚下。长城给了我无尽的精神力量,品着长城的味道一天天变老。我知道古北口有黏豆包,小锅饽饽,小米打包饭,装锅子等等近百种小吃都和长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今年夏天,镇里领导找我,说是要把柳林营的百家姓、露八分,司马台的装锅子申遗,让我帮帮忙,我非常高兴。百家姓村本来大多就是明朝修长城,守长城留下的后人,再就是清朝进关后的军人后代。而司马台装锅子是正儿八经的因长城而起,明朝修长城时,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村里一军人家属王张氏,就用自制的装火锅拿到长城上,锅里装上菜,蘑菇,肉,粉条,豆腐等食材,再把提前配好的佐料汤倒进锅内,炭火点着后,不到一袋烟工夫就开锅了。用来犒劳守长城的士卒。冬天吃上火锅又取暖,还热乎。从此装锅子就传承下来了,成了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也成了过年过节和来亲戚的道大菜。火锅一点,百味齐全。
五行万里长城,品千种小吃。夜幕降临了,锅子点着了,桌上排满油糕,黏豆包,小锅饽饽,小米面煎饼,手扒羊肉等等美食的时候。我又想起了二十年前我从长城下挖出来的温酒灶和温酒壶。我好似看到了,戍守长城的将士还没有离开长城。他们的家眷,依然住在离长城不远的村屯中,那些官兵的月粮只有一石,来维持生活。如果人口少的家庭还可以勉强维持,如果上有父母,下有兄弟姐妹的大家庭,那就难以糊口了。他们不得不开垦土地,种些五谷杂粮,来勉强地度日,他们为了饿不死,把采集来的树叶,松果,野山楂,以及一切可以糊口的东西,做出各式各样精细的小吃,来保障他们的生命。我朦胧中看到敌楼里飘起了青烟,那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熬炒咕噜炖滋滋响声,那醇香的美味,和自己酿造的古北口烧酒,四溢飘香,进入我的鼻腔,流进我的大脑,深入在我的心脏。我醉了。
长城的味道是香甜的,不仅仅是因美食,在天气晴好时,会有清新的空气味道,夹杂着若有若无的草木的气息,因为长城沿线常常有一些野生的花草树木生长在周边。若是在夏日,或许还能闻到阳光炙烤着砖石散发出来的微微温热的味道。当你踏上古老的砖石,仿佛能闻到岁月的沧桑,感受到千百年前无数劳工艰辛修筑的汗水味儿,能联想到金戈铁马的时代,士兵们戍守边关的紧张气息,那是一种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氛围。长城上还充满着游客们的欢声笑语、惊叹感慨的热闹“味道”,不同地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汇聚于此,大家或是兴奋地谈论着长城的雄伟壮观,或是安静地沉浸在对历史的遐想中,这种人气与文化交融的氛围也别具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