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铜仁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作者:黄滟 王德召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列宁强调“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新生活的年轻一代的重任,是向工农群众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可靠支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此,铜仁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阶梯培养、协同教研、双向赋能”一体化机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新模式。

纵向贯通,破解学段壁垒的“铜仁方案”

建立“阶梯式”培养机制,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小学阶段感性认知、中学阶段理性提升、高校阶段实践深化的螺旋式上升路径,实现教学内容纵向衔接。基于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进行一体化备课、授课、听评课、赛课,多维度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教学培训、集体备课、教学展示观摩活动,引导各学段教师了解掌握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中,各阶段教师代表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结合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的教学特点和学情,进行同课异构的分段教学片段展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实现各学段间的课程有效衔接与融合,展现了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实施“思政教师成长营”,组织各中小学教师赴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修,将梵净山生态保护、锰矿产业转型等本土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

横向联动,打造协同育人的“铜仁矩阵”

铜仁思政教育打破学段壁垒,构建“政校研”一体化平台。其一,教研联动。依托铜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师联合教研制度,创建“1+N”教研网络(1个指导中心、N名市、县教研员组成的“教研帮帮团”),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中的家国情怀”“生态铜仁与绿色发展”等跨学段集体备课,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其二,实践联动。围绕如何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力求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提供一批高质量智库咨政报告、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

机制创新,激活教师发展的“铜仁动能”

铜仁应通过建立一体化实践基地、一体化试验基地、一体化备课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让思政课教师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共同研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创新。其一,打造“铜教英才”培育计划。设立专项基金,聚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关键领域和热点问题,全力支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助力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其二,典型引领。实施“三名工程”(名教师、名课程、名基地),评选市级示范工作室,精心打造“红色黔东”教学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思政优质课比赛,建立思政教育基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思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其三,“数字化赋能”行动计划。依托铜仁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思政教师成长档案,实现培训、教研、考核全程数字化跟踪管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精准支持。

躬身力行,书写立德树人的“铜仁答卷”

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我们应通过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基地、一体化试验基地、一体化备课平台等,让思政课教师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一体化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组建“理论+实践”双导师团队,开发《红军长征在石阡》等地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红色山歌进课堂”项目,带动多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深度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专业成长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铜仁以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将本地特色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构建起“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体系。未来,铜仁市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资源、讲好铜仁故事,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可复制的“铜仁样本”,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15 黄滟 王德召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132.html 1 推动铜仁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