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书育人,立德为先。其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理念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进教学理念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更能构建起具有铜仁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
一要深化理论融合教学理念,增强思政课程深度广度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政课程肩负着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深化理论融合教学理念,是达成这一使命、增强思政课程深度广度的关键所在。以“立德树人”为轴心,大中小学思政课构建“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使命担当”的螺旋上升目标链,确保思政理论贯穿各学段。比如,小学阶段的思政课要注重将基础的道德规范、生活常识等内容与简单易懂的理论相融合。如在讲述 “爱护环境” 这一主题时,不仅引导学生明白不乱扔垃圾等具体行为要求,更要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初步理论知识、梵净山丰富的生态资源等,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魅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中学阶段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融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将其与政治学、伦理学以及铜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结合。大学阶段更是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与铜仁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紧密融合。
二要明确实践创新教学理念,强化思政课程活力提升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深化铜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实践创新教学是激活思政课生命力、促进课程连贯性与吸引力的核心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实践创新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成效。与社区合作,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组织学生前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铜仁的多元民族文化等。因此,明确实践创新教学理念,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活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
三要秉持多元互动教学理念,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教育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铜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全员参与、全程互动”的原则,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师单项灌输的局限性,推动多元互动教学理念一体化发展。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当地的文化工作者、革命先辈后人等交流互动,挖掘那些书本之外但极具教育价值的本土故事,让思政课内容更具贴近性与感染力。教学过程中依据大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借助民俗文化活动,如傩戏表演、梵净山生态文化探究活动、万山汞矿展览馆、木黄会师纪念馆等,形成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契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切实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塑造正确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铜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不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学段间的壁垒,更有助于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