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激活山区农业新动能

——印江板溪镇山地产业发展小记

作者:赵超超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通过“山顶种茶、山腰养殖、山下种菌”的立体产业布局,构建起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云端茶飘香

连日来,板溪镇的茶农们穿梭在翠绿的茶园中,抢抓农时采摘春茶。

在勤丰茶园,采茶工背着竹篓,手指在茶树间翻飞,熟练地将一颗颗鲜嫩的茶芽采摘下来,放入篓中。

“村民基本上全年都可以在茶园务工,茶园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勤丰村党支部书记任荣武说。

2024年,王家村茶园负责人王时中与贵州山山谷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将200亩茶园改建成为抹茶种植基地,为该公司提供抹茶原料。

近年来,板溪镇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强技术培训、拓宽销售渠道等措施,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抹茶、梵净山花果红茶等新品种种植经验,为全镇茶产业发展探索新模式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寻找更多增收渠道。

山腰畜兴旺

天蒙蒙亮,位于板溪镇柿坪村的晋玉兰苗场家禽基地已变得热闹起来。基地负责人田宏伟和妻子站在郁郁葱葱的林间,将玉米粒挥洒而出,瞬间,一群羽毛油亮的跑山鸡从四面八方飞奔而来,欢快啄食。

“这里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原有的基础设施稍加改造就能利用,大大降低了前期成本投入。”2024年,田宏伟投入18万元,对柿坪村的鸡舍、电线、防护网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鸡场重焕生机。

目前,该养鸡场存栏跑山鸡1.2万羽,此外,鸡苗、鸡蛋等产品也十分畅销。“年前出栏的一批跑山鸡,很快就销售一空,收入有十多万元。”田宏伟说。

不远处的王家村养牛基地,一群膘肥体壮的牛在茂密的草地上悠闲吃草。“水草丰美,空气清新,非常适合牛的生长。”养殖户王时中说,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让牛在自然环境中成长,产出的牛肉品质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该镇聚焦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林下跑山鸡、生态养牛等特色产业,让广大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山下菌满园

在板溪镇印龙菌业场区内,工人将一段段木棒从三轮车上卸下,投入机器中打磨成粉,为接下来的菌棒生产做好原料准备工作。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一条集菌棒生产、种植、晾晒、销售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链,在板溪镇初具规模。

上洞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内,采菌工人穿梭于黑木耳基地内,灵巧的手指在菌棒间跳跃,一朵朵肥硕的黑木耳被轻轻摘下,装满一个个篮子。

黑木耳种植大户任廷兵今年种了12万棒黑木耳,收获了1.6万斤干木耳。任廷兵说:“板溪镇发展黑木耳的经验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不用担心销售问题。”

早在2011年,浙江商人来印考察,发现板溪镇自然资源丰厚,适宜黑木耳生长,由此拉开了板溪镇黑木耳产业的“序幕”。

2011年到板溪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浙江人叶廷恒,从事黑木耳产业30多年,从菌棒生产加工,到黑木耳销售,实现全链条发展。他认为,板溪镇黑木耳产业如火如荼,定能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摆棒、采收,只要愿意做,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既有了收入,而且还能照顾家庭。”采菌工任达芬满脸笑容地说道。

据介绍,2024年,该镇发展食用菌500万棒,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种植大户61户,带动群众就近就业7.5万余人次,促进群众务工增收550余万元。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20 赵超超 ——印江板溪镇山地产业发展小记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360.html 1 “立体农业”激活山区农业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