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质生产力”。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浪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强调:“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社会生产形态与生活方式,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更新、更高要求。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大量精通人工智能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从算法研究、模型开发到应用场景的拓展,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的智慧与努力。在贵州,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蓬勃发展,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为其他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手段。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还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优化创新,都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
恩格斯曾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打破技术垄断、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期,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性、颠覆性特征,倒逼着教育领域的深度变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探寻智能时代“钱学森之问”的破解之道,也要更加关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和完成创造性任务所需的学科素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及以计算思维、人机协同、数字创新等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新型数字素养。
对于贵州而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这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亟需以人工智能为杠杆撬动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实践。通过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让西南山区的孩子突破地域限制,共享科技革命机遇,这也是对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理想的生动诠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贵州地处西南内陆,在人工智能时代筑牢教育根基、激发创新动能,要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共担使命,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引导普通高校、应用型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面向未来、错位发展,共同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基础教育:筑牢数智底座,激活“创新基因”
在拔尖创新人才体系中,中小学科学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应注重人工智能启蒙,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中小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意识。首先,开设有趣的人工智能启蒙课程至关重要。小学低年级阶段侧重于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学生模拟AI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孩子们对AI的浓厚兴趣;小学高年级阶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学校应安排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编程软件,制作简易AI应用小程序,切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高中阶段则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深化AI融入专业教学,比如:结合数学讲解算法模型应用、通过代码实操提升技能等。积极开展AI科研项目实践,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在博士、教授指导下感受科研氛围、了解研究方法、拓展学科视野。其次,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必不可少。各中小学可通过建立编程社团、机器人社团等科学社团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交流的空间。同时,还应积极与贵州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定期举办“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等赛事,以本地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竞赛主题。学校还应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适合中小学生操作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最后,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体系化开展教师数智能力培训活动。帮助教师理解人工智能教育学原理、洞悉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提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知识传授与学科分析的能力,以满足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才高质量培养需求。
职业教育:瞄准产业转型,锻造“工匠新军”
2023年5月,教育部《关于委托开展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函》提出“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其核心素养至少包含三个维度:具有很强技术技能的“技术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叠加后的“拔尖人才”。在智能社会,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工作性质和技能要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一定要能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要抓住关键要素提升培养质量。其一,优化专业设置要贴合产业发展实际。贵州的职业院校应深入调研本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动态,围绕贵州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新兴专业。比如,针对大数据产业衍生的数字营销需求,开设“大数据与数字营销”专业,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精准营销的能力。其二,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人才创新实践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场景。例如与贵州的旅游企业合作,搭建“智慧旅游创新实训中心”,学生通过参与设计智能旅游导览系统、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等项目,在实践中锻造技术技能。其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技术技能训练。突出智能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征,既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操守,还注重操作技能、技术能力的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素养,在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和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诉求和人文素养培育,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聚焦数字前沿,培育“领航尖兵”
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培养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引领未来技术变革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科研训练,着力发展学生学术探究能力和基础学科研究能力,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拔尖学术人才。应用型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探索较少,尚未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独特的培养模式。从高校的分类来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类型边界明确,从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来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和揭示客观规律,而技术应用则是根据科学规律来改造世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对生产力的促进往往更为直接,应用型高校理应在培养创新型拔尖应用人才维度发力,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学科知识并能够进行应用创新的拔尖人才,其创新体现在技术创新、设计创新、范式创新。首先,明确创新型拔尖应用人才的培养理念与目标。智能时代创新型拔尖应用人才培养,要遵循学科知识本位与专业能力本位并重,也要重视激发学生源于内心的求知旨趣、探究倾向与动力、强烈的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智能+学科”综合创新能力、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促进“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拔尖应用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机制探索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计算机科学、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等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开设跨学科课程,为拔尖学生创造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良好条件,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自由切换,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探索多学科合作导师模式,优化多对一导师配备,为学生配备“本学科专业导师+人工智能学科导师+青年国际导师”3位导师,强化拔尖学生的交叉培养和拓展国际视野,鼓励学生投身跨学科研究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强化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激发人才创新潜能。应用型高校应当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举办双创大赛、设立专项基金,让拔尖学生参与多学科交叉创新项目,来增强拔尖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潜能与创业热情。此外,学校要在市场调研、商业计划、融资策略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助力学生创新成果迈向市场。
在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贵州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充满机遇。人工智能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州教育既需要推进大中小学的协同努力,也需要不同类型高校在自己的领域发力,研究型高校聚焦培养创新型拔尖学术人才、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创新型拔尖应用人才、职业院校专注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多类型、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都涌现出来,才能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贵州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辉煌新篇章。
(本文作者龚静为铜仁学院副校长、教授;胥雅诗为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