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张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这是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建设规律提出的有力举措,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2025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进一步为学校思政课实现全学段贯通、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必须看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涵盖课程设计、实践教育、师资队伍、评级体系等一体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面对新征程新阶段,立足已有建设成效,在课程设计、实践教育、师资队伍、评级体系上持续协同发力,有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优化思政教育课程设计

夯实育人基础

统筹课程目标一体化,是思政教育一系列后续工作有序展开的前提性依据和认知性保障。对于明确这一目标统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而必须一体化统筹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使各学段思政课紧紧围绕其运转执行,强化育人协同性。在课程内容上,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若处理不当,就会破坏课程内容原有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就要求各学段思政课在进行内容设计时,注意纵向学段承上启下、逐层递进,横向课程互相关照、协同联动。尤其要紧紧抓住教材内容这一关键环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思政课教材,体现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避免教材体系出现倒挂、跳跃和脱节现象。

深化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增强育人实效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思政小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属于认识范畴,其目的最终都要落实于实践,“社会大课堂”就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融合节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不能局限于“思政小课堂”,还要放在“社会大课堂”,并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例如,大中小学可就近对接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名人旧居、红色基地等,融合技术资源协同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夯实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落实育人主体

思政课教师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其素质、水平直接关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成效。国家相关部门要从思政课共同体视域出发,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备课机制、大中小学教师交流机制,引导教学互动、资源共享、方式互补,支持教师专业化成长。大中小学要协同共建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并依托平台落实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各类教科研活动,促进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共筑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朋友圈”。各学段思政教师要积极围绕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真实案例,以及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等进行研讨和交流,构建共享、共学、共研的学习模式,实现共同成长,提升思政课教学整体育人能力。

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强化育人保障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中,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要打破大中小学思政课割裂的评价方式,将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具体落实到评价体系上,如各学段可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核心素养创设评价指标,形成一体贯通的评价格局。其次,评价不是思政教师的“独角戏”,要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纳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中,构建家校社评价共同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不能强调即时式的“一锤定音”评价,而要以学生长期成长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对评价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加以考察,并将之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思政教育改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不懈努力的事业”。只有始终保持着“进行时”状态,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才能促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实现。

(本文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22 张秀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439.html 1 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育时代新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