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时节,铜仁锦江春水与文明新风相映生辉。走进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青石板路纤尘不染,店铺门前花木扶疏,商户张进正将一盆绿萝摆上木质窗台。“现在大家自觉维护环境,我们这条街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目的地。”他擦拭着玻璃柜台,脸上漾起自豪。
这样的场景,是我市探索“门店联包”责任制、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缩影。2025年,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出“网格联包、商户联动、责任联担”治理模式,将全市沿街商户拉进文明创建“群”,让“门前三包”从政府要求转化为群众自觉。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片天”
“以前总觉得‘门前三包’是城管的事,现在才明白,门脸干净了,生意才能红火。”万山区丹都街道商户杨鑫坦言。他因占道堆放货物被扣分,所在“联包小组”的星级评定受到影响,相邻商户还主动上门劝说。
这种转变源于我市2025年推行的“门店联包”机制。根据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协调机制部署,沿街商户以5-10户为单位组成联包小组,签订《文明经营公约》,实施“责任共担、积分共管、荣誉共享”。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将卫生秩序、诚信经营等20项指标量化评分,每月公示“红黑榜”,星级商户可享受贷款贴息、租金减免等政策红利。联包机制打破了商户间的物理隔阂,形成了责任共担的情感纽带。
小门店折射大文明
在思南县赵家花园,小卖部老板罗娜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擦拭店招、清扫台阶。“我们这条街店铺都互相监督,谁家门前脏了,邻居们都会提醒。”她指着墙上的《联包责任图》说,小组长轮值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喊整改。
这种“自治+共治”的模式,在几十公里外的德江县玉溪河商业街经营火锅店的李艳那里也得到了认同。
碧江区铜兴街道推出“流动红旗”流动制。“红旗挂在店里,顾客都更信任我们的商品质量。”商户杨秀明感慨,文明成了最好的广告。
制度创新筑牢长效根基
走进万山区旺家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商户联包公示栏上清晰标注着责任区、监督员和整改记录。
该区采取“社区干部+商户代表+志愿者”三方共管,“网格化+精细化”管理让曾经杂物堆积的背街小巷变身“文明长廊”。
我市建立四级督导机制:市级专班每月暗访、区县交叉检查、街道每日巡查、商户互评互督。夜幕降临,中南门灯火通明,巡逻队劝导游客垃圾分类,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协助环卫工……这些画面,拼凑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交响乐”。我市正通过制度创新激活每一个文明细胞,让“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成为城市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