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对于地处西南内陆的贵州而言,打造开放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要吸引国内外企业“进得来”,更要通过营造优质、稳定且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让这些企业“留得住”,扎根贵州持续发展。同时,贵州本土的企业也要具备向外拓展的能力与机遇,能够在开放的大格局下“出得去”,最终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共赢的营商环境。
精研准入规则,筑牢“进得来”的畅行通道。马克思曾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以及分工的深化,促使各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形成世界历史的进程。贵州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必然不能“闭门造车”,可以积极主动融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体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一方面,应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推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覆盖,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限制,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例如,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领域,进行“承诺即入制”“一业一证”等改革,推动政府监管从“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减少重复提交材料,降低制度性成本。另一方面,打造山地特色智慧审批体系,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开放型准入机制,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市场主体。如开发“贵易办”移动审批平台,针对山区企业分布散、交通不便的特点,实现“云上申报-智能审核-电子证照”全流程数字化。建立“跨境服务专窗”,依托贵阳国际陆港,为外贸企业提供多语种“一站式”准入服务。
细培发展要素,厚植“留得住”的肥沃土壤。恩格斯强调,“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揭示了经济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贵州在营造开放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扎根发展的进程中,要实现从“引进来”到“留下来”的转变,必须构建完善的要素保障体系。首先,在人才要素方面,应当建立山地特色人才服务体系,重点解决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康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其次,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融资服务。最后,着力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与协同运作。如,推广“公铁联运”“铁航联运”等模式,提高装卸效率,减少货物中转等待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广拓市场路径,搭建“出得去”的跨越桥梁。贵州营造开放的营商环境要实现从单向开放到双向互济的范式转变。不仅要让外面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也要助力本地企业“出得去、发展好”。贵州作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可以构建“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市场体系。重点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品牌矩阵,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推动修文猕猴桃、遵义朝天椒、铜仁抹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各类网络销售渠道走向全国。创新“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上海、深圳等对外开放城市设立“黔货展销中心”,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同时,依托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贵品出海”数字贸易平台,推动老干妈、蜡染、箫笛等特色产品通过各类国际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开设“黔货出山”专题页面,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电商直播基地。众多新农人化身“黔货”推荐官,将贵州的农产品、特色小吃等直接呈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眼前,实现了田间地头与消费者餐桌的无缝对接。通过拓展市场新格局,实现从“黔货出山”到“贵品出海”的跨越升级。
开放营商环境,是地区发展的命脉所在。贵州紧紧围绕“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精心耕耘。打通准入壁垒,让各方资源汇聚如川流入海;厚植发展根基,使企业扎根稳若磐石;拓宽市场路径,助力本土产业走向世界舞台,形成全面开放的营商格局,推动贵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