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土场变身“幸福田”

——龙津安置点“微菜园”的绿色蜕变

作者:曹中楠

眼下正值种植蔬菜的黄金时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津街道安置点,一块块土地被整齐地划分开来,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安置点居民正在各自的“微菜园”里幸福地忙碌着,有的挥锄翻土,有的细心栽种,整个场景繁忙而充满生机。龙津街道安置点积极推行“微菜园”惠民模式,免费提供闲置土地给安置点居民种植农作物,让搬迁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种菜”,这正是巩固易地搬迁成果、做好“后半篇文章”的一重大举措。

“以前住在村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自从搬迁过来后,总感觉很不习惯,多亏了政府的规划,如今领签了一块土地,现在是想吃啥就种啥,这不仅让我有点事情做,还节省了一点买菜钱。”安置点居民余谷先一边劳作一边欢喜地说。

龙津安置点共有194户891人,考虑到许多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子后,依然难舍“自己种菜自己吃”的生活习惯,龙津街道将“微菜园”项目列入民生工程,整合利用薯片厂附近的闲置土地,联合县移民局多次开展实地考察和居民议事会,充分了解安置点居民的种植意愿,最终制定了“微菜园”的建设方案,敲定了“微菜园”管理公约,对菜园的使用、管理和维护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土地平整、客土改良、划分区域,打造成适合种植的“微菜园”,让安置点居民实现在“家门口种菜”。

这片“微菜园”占地200亩,均分为200余块,可供200个家庭种植。每一块菜园由安置点工作人员进行编号后,通过自愿报名、公平抽签的方式进行免费认领,抽签结束后,由安置点办公室统一与群众签订土地使用协议。目前,已有180块“微菜园”完成划分并投入使用,后续将逐步推进剩余20余块地的规范管理。

“‘微菜园’项目的推进,主要是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秉持‘谁认领、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以主题党日为抓手,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帮助群众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形成共同管护的模式,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性地发展。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鼓励更多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应种尽种、能种尽种’,使‘微菜园’真正转变为群众增收、走向富裕的‘宝地’。”安置点第一书记王晶晶介绍。

“微菜园”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也让安置点居民“活”了起来。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04 曹中楠 ——龙津安置点“微菜园”的绿色蜕变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859.html 1 弃土场变身“幸福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