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夯实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人才基础

作者:田锟

本报讯(田锟) 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焦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围绕“引育用留”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全链条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坚持人才强县首位战略,构建人才工作联动大格局。高位推动强引领。严格履行党委“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职责,将人才工作纳入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内容,组织召开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会议10余次,研究部署重点任务20余项,带头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34名县领导与68名优秀专家人才建立“点对点”联系,确保人才工作运行顺畅有力。健全机制明举措。紧扣县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印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印江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1+9”人才政策体系,建立“1+1+17+N”工作模式,设立人才工作站17个,有效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办法,致力破解人才工作痛点堵点问题。上下联动聚合力。构建“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直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四位一体的上下联动机制,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服务管理责任,召开碰头会20次,解决人才政策落地、资金保障等问题32项,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的人才工作格局。

坚持引智育才同步推进,促进各类人才资源大汇聚。全职引才“扩队伍”。聚焦全县“2+N”产业发展布局,围绕白酒、山桐子等重点产业需求,大力实施“定制化招聘”策略,设立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清单式授权用人主体自主引才,用好用活贵州人才博览会、“双招双引”等渠道,先后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231人,其中硕士56人,重点产业人才42人,为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柔性引才“补短板”。围绕“长期+短期”结合方式,积极探索“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校企合作”柔性引才模式,先后引进医学博士8名、医疗专家团队8个和鲁成银、邢丹博士等省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重点人才7名,推动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技能大师黄永光工作室和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博士工作站,切实推动产才融合、双向提升。系统育才“强本领”。以“组团式”帮扶为契机,争取23名东莞专家人才赴印帮扶、30名青年人才赴东莞交流学习,成功填补县域医疗技术空白4项。依托博士工作站、“三名”工作室等平台,培塑各类人才2.4万余人次、省市县名师178人,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新增培育正高级职称人才3人。发挥本土企业“传帮带”作用,14家白酒企业培育专技人才67人,帮扶49家作坊96名工匠提升技艺,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坚持用留并重一体发力,营造人才干事创业大环境。人岗相适“尽其能”。紧扣“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助推产业”主线,创新探索青年人才协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试点工作,精准选派106名优秀青年人才及51名协办顾问下沉9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果树管理、农产品营销等专题培训50余场,覆盖1000余人次,培育村级后备力量200余名,推动协办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增至6313元,增幅居全市第一,该改革项目获得县级改革创新一等奖。暖心服务“解其忧”。做实做细专家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积极兑现各类人才津贴40余万元,分配人才公寓69套,多形式开展专家人才健康体检、趣味运动会等“人才日”系列活动,用好“96567”人才服务热线、人才之家、青年驿站等作用,听取专家人才意见建议74条,有效帮助解决各类问题65个。良好氛围“促其进”。坚持在“四化”主战场、乡村振兴一线考察识别人才,将工作实绩作为专家人才提拔晋升重要依据,先后提拔或职级晋升60余人,并开设“邛江人才”专栏,深入挖掘各类人才典型事迹,利用官方主流媒体宣传人才信息181条,《贵州印江:以改革思维破解人才工作瓶颈》《贵州印江: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协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经验做法被大国人才刊发,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04 田锟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860.html 1 印江夯实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人才基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