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文化浸润,厚植“不想腐”的生态土壤

作者:宋傲然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既需要以技术、制度、惩治筑牢“不能腐”“不敢腐”的屏障堡垒,更需要以文化浸润涵养“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做到各方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方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近年来,铜仁市依托丰厚的廉洁文化资源,强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教育、激励、凝聚、导向和约束作用,着力营造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深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深挖铜仁文化资源中的廉洁因子,以文化浸润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近年来,铜仁市深挖本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让廉洁文化走向大众、浸润人心。一是依托民族艺术载体实现廉洁理念的符号化表达。如玉屏侗族自治县将廉政格言警句刻在箫笛上,借助其流通属性实现廉洁符号的传播;松桃苗族自治县将廉洁训诫编入苗歌,依托苗族“四月八”传统节庆组织千人传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创新组建45支土家山歌文艺队,将《四季说廉颂平安》等原创曲目与茶灯、傩戏等非遗展演结合,推动民族艺术与廉政教育深度嵌合。二是系统梳理地域历史中的廉洁元素。系统整理明清以来清官廉吏文献,建立人文馆,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廉洁基因,开展传统廉洁美德教育。三是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廉洁阐释。以周逸群故居、旷继勋故居、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枫香溪会议遗址等为载体,将主题教育和红色文化故事、案例警示相融合,充分彰显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功能。

统筹廉洁文化阵地建设的全域布局,以阵地联动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开展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警示教育,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铜仁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通过“学、宣、讲”阵地的联动发力,构建覆盖全面、功能互补的教育矩阵,实现廉洁文化的全方位滋养与浸润。一是强化“学”阵地的教育功能。铜仁各地各部门利用机关办公走廊、图书室、LED显示屏等设置廉洁文化标语、书架、书画等,形成“廊、道、墙、屏、室”五位一体矩阵;在铜仁博物馆“亲民堂”等场馆和步道布置廉洁文化内容,营造浓厚廉洁氛围。二是激活“宣”阵地的传播效能。按照《“清廉铜仁”建设宣传工作方案》,开设“清廉铜仁”专栏页面,在铜仁电视台开设“廉政大家谈”栏目,弘扬崇尚廉洁良好风尚。三是深化“讲”阵地的实践引领。严格落实“一把手”上廉政党课制度,深入剖析反面典型案例,编印《铜仁市违纪违法干部典型案例警示录》等本土教材,制作《忏悔之音》等系列警示教育专题片,用身边人身边事警示党员干部,形成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立体化教育矩阵。

创新廉洁文化教育内容形式,以教育实效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一是强化内容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以“讲好故事”“成风化人”为初衷,以“廉洁”为主题,以“故事”为载体,融入新时代廉洁文化元素,以清廉单元建设为抓手,不断擦亮“清廉铜仁”品牌,使廉洁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二是推动形式创新。录制了“清廉铜仁”系列音视频,制作“清廉铜仁”建设各类宣传标语,印制《清廉铜仁宣传手册》,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举办年轻干部廉洁教育微课程竞赛、清廉家风故事主题演讲、清廉铜仁·“一把手”家风廉洁教育活动,让廉洁文化教育更具传播力。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铜仁市贯彻落实〈贵州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和〈推进清廉铜仁建设行动计划〉》,将任务清单化,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印发了《推进“清廉铜仁”建设行动方案》,依托“铜心向党·仁心为民”党建品牌,突出教育促廉“固本”。

清风养正气,廉韵润心田。铜仁市以文化自信激发清廉自觉,以文化力量厚植拒腐定力,不断厚植“不想腐”的文化土壤,形成崇廉尚洁、鄙贪弃腐的社会共识,凝聚出推动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06 宋傲然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916.html 1 抓文化浸润,厚植“不想腐”的生态土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