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邓兰婷 蒋毅 文/图)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镌刻着千年文化印记。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核心,从组织引领、人才培育、品牌塑造、保护创新四大维度精准发力,为箫笛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一条特色非遗发展之路。
组织引领,筑基固本。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箫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构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落地执行”一体化管理体系。设立副科级箫笛文化中心,负责日常运营与管理,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为激发产业活力,玉屏出台了《箫笛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对箫笛制作匠人、演奏艺术家及竹材种植户给予政策激励,形成“种植—制作—演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教育深耕,人才辈出。将玉屏箫笛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设箫笛课程,自编地方教材《玉屏箫笛》,惠及学生3万余名。印山民族小学等学校更是设立了特色箫笛班,组建千人演奏团队,让“人人都是传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实施“师徒制+人才选拔”机制,成功建立师带徒“牵手”工作模式,定期举办箫笛制作与演奏人才评选,选拔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2名、市级5名、县级7名,省级非遗工坊1家,为箫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成功设立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点,构建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品牌塑造,文化远播。深入挖掘箫笛文化内涵,打造原创音乐剧《平箫玉笛》,在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中斩获佳绩。推出“侗听音乐会”特色品牌活动,借助“侗乐队”抖音账号直播,2024年举办33期,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国际乐器展览、文化交流活动,多渠道宣传推广,让玉屏箫笛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侗听音乐会”4期。
保护创新,融合发展。坚持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创新相融合,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保护项目,有效保护和记录玉屏箫笛的传统制作技艺,并出版了《平箫玉笛慰乡愁》《玉屏箫笛文史集萃》等文史书籍。对玉屏箫笛博物馆进行展陈升级,打造箫笛主题博物馆、雕像、壁画等公共景观,以箫笛命名街道、酒店等,营造了浓厚的沉浸式文化氛围,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箫笛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