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为推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设计框架。实践也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教育问题。高校可通过拓展乡村学生服务的途径、提升学生乡土服务能力、加强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乡村发展等,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乡村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服务乡村振兴。
第一,拓展学生服务乡村的途径。引导高校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一方面可以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力支援、活力保障,另一方面基层作为最好的社会大课堂,可以让高校学子更好的受教育、长才干。一是利用高校的教育优势,通过“送教下乡”“送教上门”“送技到人”等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下沉至乡村,提升乡村地区教育水平,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这样既发挥高校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又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二是贯彻“五育并举”,到田间地头实施劳动教育。将实施劳动教育的场地设在乡村田间地头,让课堂走进田地间,让劳动教育润心田。与乡村建立紧密联系,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农活体验、创意手工制作、采摘收割等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并鼓励学生下基层,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鼓励高校学生帮助乡村小学建设少先队活动室、图书馆等,通过开展系列帮扶活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鼓励高校学生返乡就业,例如“大学生村官”。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推动城乡人才的逆向流动,可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现实中,很多大学生村官积极宣传惠农政策、协调社会矛盾、带领群众致富、推广科技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学生乡村服务能力的培养。为了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加强顶层人才的培养,打造全方面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并优化乡村人才培养的配套政策至关重要。组织实施各类人才回流计划和基层服务项目,为有意愿回乡发展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回流乡村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当地人才的创业热情,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二是优化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努力,引导资本投资乡村事业,搭建农业产业与各类教育合作平台,以不断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高校要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高校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最后,企业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高校应该积极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企业要通过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吸引更多优秀高校学生加入到企业中。只有不断提升和引进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育更多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才能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的功效。2023年的《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说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关联。职业教育创新多种形式促进乡村建设。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等模式重组涉农专业集群。重点培育乡村规划与设计、智能建造技术、数字化治理等新兴交叉学科。同步实施“传统技艺传承人培育计划”,形成“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本土化能工巧匠”的在地化培养体系,着力破解人才供给侧与乡村发展需求端的结构性矛盾。二是职业院校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例如,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的农业技术、农村电商等专业,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在乡村地区开展创新性农业实践。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时代,支持学生在当地开展创新性农业实践。通过组建多维跨学科研究团队系统性开展乡村发展专题研究,重点聚焦创新领域,如: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围绕智慧农业装备、生物育种技术、数字农业应用等方向开展攻关;构建特色产业生态体系,重点突破乡村文旅融合开发、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塑造、电商营销模式创新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社会改造与农民教育实践研究”(23&ZD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蕙皙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