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贵州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杨秀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一端衔接教育体系,另一端则与产业领域紧密相连,构成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之间的核心纽带。此外,职业教育亦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独特优势。其能够依据乡村产业需求,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人才,贵州职业教育资源丰富,院校众多,专业覆盖面广,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恩格斯在《致奥·倍倍尔》的信中指出:“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这说明技术素养对于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的重要性。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时就强调:“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在现代社会中,生产资料往往与复杂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相关联,因此,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操作、维护和管理这些生产资料。不仅需要,而且数量还要很大,特别是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这种需求尤为突出。可见,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地处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为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业教育院校紧密围绕这些特色产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如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与贵州省清镇市、贵州黔菜出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三方共建黔菜学院、黔菜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食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了“8+3”黔菜人才培养体系和“223311”平台支撑体系,“8”即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3”即黔菜的三个基本要素(贵州食材、贵州文化、传统黔菜制造工艺)。通过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等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懂黔菜且具有黔菜技能的烹饪类专业学生,为黔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还可以开设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民族工艺品制作等课程,培养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还熟悉乡村文化,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乡村产业的创新升级。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职业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贵州工商职业学院通过打造特色专业,培养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并积极鼓励青年学子回到乡村,投身家乡建设。走出象牙塔、扎根新农村的“90后”苗族女孩杨光珍便是该校的一名优秀学子,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创业技能比赛,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成立了贵州三珍牧业有限公司,从事生态养殖,不仅实现了个人致富,还带动了当地40余人就业。

第二,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高等教育几乎涵盖了乡村振兴在科技方面需要的所有专业。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医学专业、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等都是针对乡村全面振兴在科技方面的需要而设立的。围绕这些专业领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大教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比如张华琦的反刍动物营养和肉牛生产研究、田景涛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工作所开展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研究,以及顾昌华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赵会芳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研究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这还远远不够,相信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职院校,随着办学水平的提升,不仅会更加重视与农业有关的职业科学研究,还会重视与整个乡村振兴有关的职业科学的研究,比如乡村职业经济学、乡村职业管理学、乡村职业医学和乡村职业交叉学科等研究,全面支撑与整个乡村振兴有关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技术的需要。

第三,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孕育出了“三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的多元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正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文化传承模式,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构建起“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体系。学校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系统化开展苗绣传承人培养计划。2021年启动的“锦绣黔程”苗绣研修班,创新采用“三师制”教学模式——由非遗传承人传授传统针法技艺,美术教师指导现代审美设计,电商导师培训网络营销技能。这种“技艺传承+创新设计+市场转化”的三维文化培养模式,推动了传统百鸟衣等苗绣文化的传承。同时,学校还参与了“村T”民族服装秀的组织和策划工作。“村T”全称贵州省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是一个面向国内外展示非遗服饰的公益T台。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众参与,不仅展示了民族服饰文化,还重现了苗乡侗寨的生活情景,将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民族服饰文化和舞蹈艺术完美融合。苗绣研修班和“村T”民族服装秀的成功举办,有效传承和弘扬了苗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苗绣文化。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职业教育还注重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当晨曦中的织布机声与电商直播间的秒杀倒计时交响,当古法造纸作坊与数字印刷生产线比邻,职业教育正以文化为纽带,串连起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那些曾经面临失传危机的古老技艺,正在职业教育的催化下,生长为乡村振兴最深厚的文化资本。这种模式,既守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开辟了乡村发展的崭新可能。

此外,职业教育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也提供了日益显著的支撑。在生态振兴领域,职业教育院校构建了“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绿色技术”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如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级水环境监测实训基地,开发了“水土保持技术”“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出既掌握无人机巡河、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又深谙传统生态智慧的复合型人才。该校与江南村的合作堪称产教融合典范,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时创造性地采用“三维建模+实景测绘”技术,通过28次实地勘察建立数字孪生模型,精准设计出“山顶生态涵养区——山腰特色种植区——山脚休闲观光带”的空间格局。其主导的节水改造工程不仅引入智能水表、渗灌系统等节水设备,更通过“农民夜校”培育出42名村级水务管理员,构建起“硬件升级+管理优化”的长效机制;在组织振兴维度,职业教育正重塑乡村治理新生态。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双师型”干部培养体系独具特色,通过“校地轮岗”“项目跟学”等机制,将64名教师培养成既精通基层党建又熟悉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派驻沙田村的驻村书记创新“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出“党员责任田”“能人工作室”等载体,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这种双向赋能机制正在产生乘数效应:职业院校的智力资源通过“科技特派员”“产业导师”等渠道持续注入乡村,而乡村振兴实践又反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耦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将为贵州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职业学科基本理论及其体系构建研究》(BJA220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杨秀奇系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13 杨秀奇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3171.html 1 职业教育赋能贵州乡村全面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