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文件指出,通过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工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传统文化特色保护区等举措,强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中,提升农民精神生活品质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深入推进新时代农民精神建设需要充分发掘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农民文化自信,在促进乡村思想文明建设中赓续中华文脉,筑牢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构建群众参与新格局。高品质文化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维度。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从“基本满足”向“品质升级”转变,从“单一供给”向“多元共生”发展。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也凸显了文化赋能美好生活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强调要实现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各地政府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大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但是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仍需要提升。这就需要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不断加大高质量文化资源供给,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由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下沉到人民基层。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热”现象兴起,县域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县域博物馆网络,优质文化资源能够直达基层,让基层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感受高质量文化,从而提升文化生活品质。优质文化资源的下沉,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断加强,对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激发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意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重塑乡土文明、激发农民主体意识的关键载体。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这一战略不仅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乡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载体。产业发展需要深挖“土”的基因密码,浙江安吉“白茶+”模式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使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茶农在非遗技艺传承中重拾文化自信。这种“因土而生”的产业路径,本质上是乡土文明的重构过程。通过参与产业创新,农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既实现了经济收益,也在文化实践中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产业兴旺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培育具有现代意识、文化自信、创新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当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决策主体、创新主体、受益主体时,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这种主体性的觉醒,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农业文明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要义,最终将塑造出既能守望乡土、又能对话世界的当代中国农民精神谱系。
赓续乡土文化根脉,实现传统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也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土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传承载体,更是凝聚人心、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资源。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乡村面临传统文化流失、精神生活匮乏等问题,部分农民的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改善,而精神世界却逐渐空虚。乡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生活智慧,它们是乡村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农民的乡村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乡村经济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地方通过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等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让农民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自信。将乡土文化与农村农民发展相结合,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乡土文化成为滋养农民心灵、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社会改造与农民教育实践研究”(23&ZD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常紫倩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