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铜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实践探索

作者:常永莲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铜仁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美丽中国建设书写铜仁样本。

从“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绿色生态转型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铜仁在生态治理中,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自在自然”阶段,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较为有限,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铜仁通过实施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项目保护梵净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在“人化自然”阶段,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然改造为符合人类需求的“人化自然”。铜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动“七个生态”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注重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人民富的新路子。如在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中,采用“山上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戴帽、山腰土地整理种植耐旱作物保耕、山脚做好土地整治提质”的总体思路,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治理的方法论创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铜仁市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成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在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实施了生态廊道建设、黔金丝猴繁育基地保护等项目;在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方面,采用“山上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戴帽、山腰土地整理种植耐旱作物保耕、山脚做好土地整治提质”的思路,开展石漠化耕地治理;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的锰污染治理中,创新探索形成帷幕法、生化法、焙烧法、抽提法、清污分流法“五法”锰渣治理技术路径。近年来,梵净山西麓的生态廊道建设,使森林覆盖率达97%的保护区林分结构更趋合理,为黔金丝猴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乌江干流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7.97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3.92%,石漠化面积减少约3%。松桃河17个水质断面水质均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9.1万亩。铜仁在生态实践中既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问题采取差异化治理策略。

“现实的个人”到“共同体实践”:群众路线的生态演绎

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铜仁在生态治理进程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从“现实的个人”到“共同体实践”的深刻转变。在生态移民工程方面,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计划,累计投入资金约50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144个,累计搬迁群众29.8万人。在生态旅游方面,打造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景区,如印江自治县团山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以茶叶产业为主,辣椒种植、畜牧养殖为辅的产业格局。石阡县佛顶山温泉小镇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温泉康养产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可观收入。铜仁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群众带来可观收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经济红利。

铜仁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双赢。未来,铜仁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嘱托,继续深化生态治理创新,巩固生态成果,拓展生态惠民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持续贡献铜仁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20 常永莲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3512.html 1 铜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实践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