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多年来,铜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深耕“山”之资源,精琢“水”之内涵,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推动铜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突破,必须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创新“生态+”模式,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政策引导,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活力。“现实的人”关系着生产力发展能否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配力量。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中,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政策引导作为连接生态产品与经济价值转化的核心纽带,贯穿生态保护、市场培育与社会协同的全过程。近年来,铜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以“一县一业”战略为引领,构建起以生猪、牛羊、禽蛋、生态渔业、食用菌、蔬果及薯类等为核心的多品类生态食品产业矩阵。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铜仁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明确实现方向和目标,为铜仁创新“生态+”模式提供制度保障。为激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府应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品质和拓展流通渠道,推动生态产品从“资源”向“商品”转化,企业依据政策导向调整生产策略,创新“生态+”产业链,而消费者在政策宣传与绿色消费激励下,将更倾向于选择环保产品,形成需求端的正向反馈,构建全社会参与生态价值实现的生态优势,充分释放铜仁生态环境中蕴含的经济价值。
科技赋能,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技是实现生产力发展和质态跃迁的关键驱动要素,即通过劳动者认知能力的重构和生产工具的智能化改造,实现技术水平的跃升,最终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这一过程中,科技不仅推动了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的迭代升级,更运用科技中介拓展劳动对象的边界,使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经验依赖转向知识驱动,形成“认知深化——工具革新——对象扩展”的良性循环。通过“生态+科技”,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相互关联、协同组合,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铜仁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科技赋能“生态+”模式,能够更加精准地评估生态产品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转化效率。如铜仁高新区深化科技赋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践,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团队,与广东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铜仁职院等多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新型功能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产业培育,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马克思认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获取物质能量以满足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把握自然环境的运行规律,主动履行生态保护责任。通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培育“生态+产业”,从而保障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立足铜仁实际,应以“生态+农业”为依托,夯实绿色根基,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以抹茶、生态茶、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构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以“生态+工业”为引擎,激活创新动能,聚焦新型功能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以“生态+旅游”为纽带,串联价值网络,依托周边梵净山、朱砂古镇等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打造铜仁“山水智联”的特色品牌。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生态产品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必然遵循物质转换的自然规律,能够通过价值转化形成发展的生产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是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铜仁应积极创新“生态+”模式,以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产业培育,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改革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