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东门户”到“生态样板”

铜仁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探索

作者:赵星云

近年来,铜仁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通过《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刚性约束,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铜仁答卷”。

立法筑基与铁腕护绿:织密生态环境共同体防护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作为武陵山脉生态核心区,梵净山凭借97%的森林覆盖率与7925种珍稀物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标杆。然而,贵州采矿史超过千年,作为亚洲最大锰矿资源富集地的“锰三角”所在地,松桃曾因粗放开采导致环境被污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为促进经济生态双平衡,铜仁市在颁布地方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五法”治理路径等措施,实现锰渣和废水全流程闭环管理。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非朝夕之间,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细化权责清单。权责清单的制定不仅是为了规范执法行为,也是为了明确个人责任义务,各部门应进一步在内部细化权责清单,让每一位或者按照网格化区分的相关执法人员精准定位职责,在其位谋其职。二是形成执法协作规范化模式。通过形成特定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针对某一生态领域的联合体,而不是应对突发情况所形成的暂时的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的团体,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优良传统。

价值转化与融合发展:激活“山水经济”新动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同时,也揭示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一砖一瓦皆历史,一傩一绣见匠心”的标语,展示了铜仁中南门的悠久历史与独到之处,600年历史的中南门街区,是铜仁文化基因的实体档案,街区还汇聚松桃苗绣、土家民歌等非遗项目,打造“非遗集市”,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在铜仁,不仅有梵天净土的云海、朱砂古镇的红色文化、也有神潭秘境“云舍村”以及侗族鼟锣文化,极具民族特色。随着文旅产业的兴旺发展,“生态+”模式风靡一时,铜仁各地应顺应潮流,突出地方特色,将“桃源铜仁”进行招牌式宣传,实现宣传话语与现实的完美融合。“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依托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及科技发展,打造“生态+科技文旅”融合模式,通过AR实景展览、多语种景区播报等数字化手段,构建“山地观光+休闲度假”的全域旅游格局,让游客们深度感受当地生态景观,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创新与生态修复:筑牢地区核心屏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们通过劳动来支配自然界,但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在江口县人民群众生活中施行的“梵净生态账户”,是江口县委、县政府和当地人民银行立足地方实际,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线,推出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为其他地区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治理提供了典型案例;在生态修复技术上,铜仁需继续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积极融入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测,构建针对石漠化、矿区污染治理的长期动态评估与精准施策系统,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抗风险韧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到,“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绿色发展就是一种绿色生产力。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从“锰渣围城”到“绿产兴城”,铜仁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书写了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时代答卷。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铜仁正从地理上的“黔东门户”进阶为文明意义上的“生态样板”,向世界证明,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当以更坚定的制度自信、更开放的创新思维,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让“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愿景生动照进现实。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20 赵星云 从“黔东门户”到“生态样板”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3514.html 1 铜仁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