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持续在优化体制机制、打造发展平台、优化服务质量上精准发力,让人才能留下、留得下、愿留下,为全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夯实人才支撑。
优化体制机制,强化“能留下”的制度支撑
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进一步释放万山“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区委书记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区委领导小组会、专家人才和企业家座谈会等部署推进人才工作,通过领办书记“人才项目”、带队外出引才、深入一线调研等方式,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落实“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领域就要抓人才”责任,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印发《万山区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升学历(学位)实施办法(试行)》《万山区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升专业资质能力实施办法》等文件,探索建立村干部等级序列管理、村干部奖励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收益挂钩等机制,通过一系列“含金量”足、支持范围广、激励效应强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供给,在政治待遇、经济奖励等方面强化激励保障,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来万创新创业、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建立多元引才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打破地域、身份、编制等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教育、医疗、大数据、工业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通过“平台引才”“柔性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以超常规举措广纳四海人才,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2024年,通过人才引进、事业单位招考引进人才62名,引进“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创业人才3名、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人才6名、工业产业重点人才4名、服务业重点人才3名,培育省级高层次人才3名。
打造发展平台,构建“留得下”的跃升阶梯
争创示范平台。以全市首批“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创建为契机,成功把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打造为第一批铜仁市“候鸟型”人才培育示范点,搭建柔性人才引进工作重要平台。协调推动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组建“银发教授团”,面向全国特别是东南部沿海、教育发达地区,招纳48名退休教授、专家到学校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项目团队首席专家,组织开展讲学、示范教学、学术交流等活动,切实推进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技术开发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夯实帮扶平台。借助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平台,在医疗领域推行“1+N”帮扶模式,由1名省市高级职称人才帮带5名左右医师,借助东莞帮扶医院优势力量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成功引入新技术21项。在教育领域推行“师带徒+远程课堂”帮扶模式,由省市帮扶名师“一对一”帮带教师,以铜仁四小、二十二小、二十九小、六中为试点开展“莞式慕课”,成功打造“莞乐铜声”“阳光教育”“醒狮社团”等莞铜教育协作新名片。在产业领域,推行“科技特派员”帮扶模式,明确“科技特派员”每月至少2次深入一线开展农业指导,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8项、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8个,实现前沿农业科技共享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用好交流平台。紧扣省、市支持万山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各项政策,有序开展优秀人才进修推荐工作,重点做好铜仁市六大产业、教育医疗领域“甲秀之光”“梵净之光”访问学者选派工作,做好学前、学后评估,通过“以点带面”经验传导形式,带动提升全区医疗教育水平。目前共成功申报“甲秀之光”基层组团研修2人、“梵净之光”研修学者8人。搭建培育平台。依托党校、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等平台,借助东莞东城组团等优质培训资源,实施“五类人才”培训培育、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做大本土人才“基本盘”。有计划地组织驻村干部、专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等各方面人才到一线聚集,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组织建设、驻村帮扶等实践历练,切实增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2024年以来,共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158人、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691人次,组织科技特派员到一线服务186次,解决技术问题19个。
优化服务质量,厚植“愿留下”的生态土壤
贴心服务留才。严格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党组织领导包靠专家制度,深入了解人才服务事项、咨询解答人才政策、倾听收集人才诉求,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精准化的周到贴心服务。打造提升人才服务阵地,提级改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青年之家”,成立青年人才驿站3个,通过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举办人才主题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人才在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以来,共召开各行业领域人才座谈会6次。政治激励留才。持续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常态化治理科技教育“帽子”问题,减少论文、奖项、头衔在人才评价中的权重,不断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在各类人才中推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分类别、分层次发掘推介先进事迹,讲好人才“好故事”。2024年以来,共评选“全区优秀人才”(及提名)15人,表彰“人才工作先进单位”5家,新增“优才卡”15张,在各级主流媒体平台发布人才信息100余篇。优化环境留才。设立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完善人才服务专员、“96567”人才服务热线等载体,落实人才在创新创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交通出行、文旅休闲、休假疗养等方面优待措施,结合实际组织开展8项“人才日”活动,优化尊才爱才的人才环境,切实提升人才“此处心安是吾乡”的归属感。2024年以来,组织75名专家人才开展免费健康体检,推荐2名专家外出赴贵阳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