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注重人才储备、盘活资源资产、强化机制保障“四轮驱动”,不断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力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坚持党建引领 夯实发展基础
统筹布局蓄能。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统筹推进全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制定《万山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试行)》,聚焦全区“一主两辅一突破”产业格局,大力推广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路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改革赋能。探索耕地有序恢复和集中利用改革试点,建立统筹推动、科技驱动、效益带动和风险防控“四项机制”,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将劳动力不足、农户种植意愿不强等耕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出租、入股等方式,由村集体进行集中连片规划,实现产业集中连片耕种和规模化经营。
结对帮带聚能。按照“党建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思路,推动85家区级及以上驻村帮扶单位、乡镇班子成员联系,37名区级领导包保,5家企业结对帮扶,45名“金融村官”、10名省市科技特派员指导,形成多方力量帮村的帮扶体系,凝聚合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2024年以来,结对帮扶部门到村调研帮扶1072次,科技特派员到村服务186次,解决技术问题19个。
注重人才储备 筑牢发展支撑
选优配强“领头雁”。坚持将“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优、带富能力强”作为主要选拔标准,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组织推荐等方式,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村干部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组织83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擂台比武”,择优选派7名村党组织书记到东莞、贵阳等地跟岗学习,在比学赶超中强本领、交流借鉴中取真经,不断提升其服务乡村振兴和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
培育人才“蓄水池”。以村为单位开展常态化摸底调研,围绕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个人特长等进行分析研判、动态管理,及时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纳入村级力量后备人才库。采取“基础赋能+专项提升+实战孵化”培训模式,帮助后备力量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提升素质。目前,共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264人。
激发党员“先锋力”。探索推行村(社区)党员“五式”分类管理模式,通过“践诺式”管理在职党员、“认岗式”管理无职党员等方式,引导党员带头领办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管理村集体经济,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工作格局,如鱼塘乡大龙村党支部领办农机合作社,组建12人农技手队伍,由党员带头提供机耕、机种、机管、机收、烘干等全链条服务,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盘活资源资产 拓宽发展路径
释放“三资”潜能。成立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工作小组,通过统一清查方式、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记账模式、统一盘活资产“四项措施”,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摸排核算,做到资金账面清、资产底数清、资源主体归属清。将闲置校舍、大棚等闲置资产使用权、经营权移交给属地村(社区),通过管理自营、租赁运营、改造提升等方式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发展红色研学、大棚蔬菜等村集体经济,让“闲产变活钱、旧资生新财”。
促进合作发展。充分发挥香柚香、瑞昌飞等龙头企业在管理、包装、营销等方面优势,辐射带动乡镇(街道)发展香柚、蔬菜、肉牛等,并借助成功申报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等优势,实现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引导不具备产业自主发展条件、村干部带动能力弱的“后进村”,以资金、资源等入股“先进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2024年,11个村抱团发展促村集体经济增收984.64万元。
推动自主发展。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建强村富民公司、强村富民工坊38个,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出租等方式,发展黄桃、刺葡萄等村集体经济。坚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开展香柚、食用菌等产业“两品一标”认证认定工作,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万山香柚入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实行循环发展。探索畜禽粪污“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路径,引进企业与村集体合资,建成年处理25万头生猪粪污集中处理中心,运用覆膜、条垛发酵技术,为大棚蔬菜、香柚基地等提供低成本有机肥,并与6家客商达成长期销售合作,有机肥销往贵阳、怀化等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1.8%。
强化机制保障 激活发展动能
强化规范管理。针对政府项目申报,建立“村级谋划、乡级研判、区级评审”联审联批机制,从基础条件、发展方式、项目内容、运营管理、预期收益、利益分配等方面科学编制项目方案,组织农业农村、组织、发改、财政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进行项目可行性评审。明确农业农村部门对股权转让、增资扩股、股份回购等工作进行指导,推动经营管理能力强、有服务意愿的离任村干部,优先聘入经营管理层,促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探索建立资产担保、综合评估、资产清算等机制,通过提供担保措施、对村集体意向合作市场主体进行综合评估,以及委托中介机构对市场主体进行财务审计等措施,全面加强风险防控。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基础,通过财政配套补贴、村集体(经营主体)自筹等方式缴纳保险费,为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筑牢“防护墙”。2024年,共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11个,覆盖农户2.2万余户,理赔2200余万元。
强化利益联结。探索建立入股带动、收益挂钩、利益分配等机制,鼓励村干部、村民通过资金、资源、技术等评估量化入股,引导村干部参与产业管护、市场拓展等运营管理,实行差异化奖励,有效保障各方利益、提升内生动力。截至目前,60名村干部入股村集体经济获得分红70.5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奖励村干部35.3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46.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