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大学迁黔历史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曾赛

20世纪40年代,抗战烽火席卷华夏,为保存教育火种,上海大夏大学师生跋涉千里西迁贵州,在黔中大地谱写了一曲弦歌不辍、文脉赓续的壮丽史诗。这场跨越山河的学术长征,不仅创造了“东方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奇迹,更以“教育救国”的实践彰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八十年后的今天,追溯这段历史,其展现的文化韧性、教育坚守与民族精神,对当代人民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文化传承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回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内迁贵州的大夏大学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着知识分子的传承使命。在文化宣传阵地,学校组建大夏歌咏队,以抗战歌曲、话剧、壁画等形式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唤起民众救亡热情;在学术研究领域,大夏大学不仅出版了《大夏周报》《黔铎》《夏风》等高校期刊,其师生更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产出了《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贵州苗夷影荟》《贵州苗夷歌谣》等多部民族研究著作。大夏师生于战火纷飞中仍坚守文化传承与研究的壮举,其精神内核与今天我们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度契合,一脉相承。青年一代尤需从中汲取力量,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方能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既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更要做其创新活力的激发者与走向世界的传播者,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教育需服务地方发展。抗战烽火中内迁贵州的大夏大学,其办学实践心系地方发展。大夏大学秉持“为贵州青年解决高等教育上学难”的宗旨,不仅为清寒学子减免学费,大幅提升本地青年入学机会;更与省教育厅深度协作,对符合教龄条件、经保送的在职教育工作者实施免试入学政策,为贵州培育了一批本土化高素质专业人才,有力夯实了地方教育根基。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国民政府教育部“乡土教材调查”要求,立足贵州油桐种植优势,受托设立实验农场、林场。通过科学实践显著提升了油桐产量,更系统地将种植、生产、加工及商业应用等关键技术编入教材,为农民提供切实指导,极大地推动了贵州这一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大夏师生在国难之际仍坚持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于今日尤具启示。比如,铜仁学院,通过由单一的师范类学科专业向多科性应用型学科专业的转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铜仁职业技术大学,立足农情,以“贴农惠农”为办学特色,通过专业紧贴农业、课堂深入田间、科技服务“三农”,培养技能人才,助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艰苦奋斗精神永不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大夏大学的迁黔历程,是一部实践性极强的、充满艰辛与坚韧的教育史诗。1937年抗战爆发后,大夏大学为保存教育火种,与复旦大学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两路辗转内迁至贵阳。1938年4月“联大”分离各立,大夏大学设校于贵州省府贵阳,恢复独立办学。此后该校在贵阳办学七年,直到1944年“黔南事变”爆发,日军逼近贵阳,大夏大学不得不再次迁移至黔北赤水,直至抗战胜利后才重返上海。回望1937至1946年烽火岁月,大夏大学师生为避战乱,辗转迁至黔地艰苦办学,前后长达八年有余。穿越时空,在当下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这份精神更显珍贵与必要。比如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依托贵州喀斯特地貌建设,团队创新采用山洞散热与梯级供电方案,将地质劣势转化为绿色节能优势。疫情期间,华为工程师全天候保障贵州健康码系统,成功应对千万级并发需求,实现抗疫数据零故障。华为以逢山开路的攻坚精神,携手贵州实现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将艰苦奋斗精神深植于贵州数字化进程。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时至今日,大夏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华东师范大学,但其迁黔的历史依然被深情铭记。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文脉长廊内,《大夏大学迁校纪念碑》静静矗立,诉说着这所由大夏大学发展而来的知名学府,在抗战时期迁黔办学的峥嵘岁月。这座于1946年由陈湛铨教授撰写,后又经华东师范大学重镌的纪念碑,以“鸣鸡不已于风雨,贞干无惮于雪霜”的铿锵词句,不仅镌刻着大夏师生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的铮铮风骨,更让这段历史为黔中大地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4 曾赛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4955.html 1 大夏大学迁黔历史及其当代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