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和自强不息等特质。西迁精神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贵州,作为西迁历程中的重要转折之地,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37年到1940年,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浙大师生辗转六省,最终扎根贵州湄潭,在此坚守办学七载。这段被誉为“文军长征”的西迁征程,不仅是浙江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篇章,更是求是精神的生动诠释与传承。
恩格斯在《致保尔·拉法格》中指出:“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在旦夕,浙江大学被迫踏上西迁之路。从浙江出发,辗转六省最终扎根湄潭。1938年,竺可桢提议将“求是”确立为校训,以此作为探求高深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准绳。求是理念可追溯至王阳明所倡导的“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唯求其是而已”。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知心合一”“致良知”,最后实现“惟其是而已”,这与竺可桢所倡导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相契合。浙大师生正是以“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行动践行爱国主义,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求是精神的深刻内涵,使求是精神在烽火淬炼中得以生成。
贵州湄潭是浙江大学西迁路上的重要一站,与浙江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40年,浙江大学师生跨越千里,将教育的火种播种在湄潭这片土地。湄潭为其提供办学场所,浙大则是以知识反哺当地,双方相互成就,共同谱写了“文军长征”的壮丽史诗,让“求是”精神在西南腹地生根发芽。回顾历史,浙大西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跨越,更是“精神文明”的播撒与淬炼,是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代壮举。
一条西迁路,半部求是史。“文军长征”见证了广大知识分子爱党、报国、为民的自觉实践,形成了爱国奉献、勤奋务实、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发展了以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内涵的西迁精神。历经时光淬炼、历史积淀,求是精神不仅未曾磨灭,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历久弥坚,彰显出愈加璀璨的光芒。传承和弘扬求是精神,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弘扬求是精神,秉持了新时代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从林启“讲求实学以救国”到竺可桢“不盲从、不附和”的科学坚守,再到今日“创新驱动未来”的全球使命,浙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在不同时代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国之所需,我之所责”的使命勇往直前。今天弘扬求是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爱国奉献的精神品格同西迁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贯通起来,把爱国奉献、勤奋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每个人爱党爱民、无私奉献的行动自觉,形成广泛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
其二,弘扬求是精神,激活了湄潭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动能。西迁历程对湄潭的影响,远超教育范畴,其倡导的求是精神已深度融入地方发展需求,成为持续激活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浙大西迁湄潭,依托当地物质资源开展教学科研,为农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对推动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作用显著。西迁时期研发的茶叶、水稻等科研成果,如今已成为湄潭特色支柱产业,湄潭茶叶更是成为贵州首个创汇农业产品,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茶”。今天,站在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回望浙大西迁,求是精神早已超越大学校训,成为湄潭破解发展难题、奔赴共富未来的永恒密码。
其三,弘扬求是精神,开启了校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湄潭与浙大的“双向奔赴”,是校地双方同频共振的重要见证,也是校地双向赋能、共同发展的生动诠释。在湄潭办学期间,其实验学校与湄潭中学合并办学,提升了当地教学水平,为湄潭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气象观测、水利建设、农业转型等多项成果成功转化。近年来,湄潭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浙大在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地资源有机融合与共享,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启校地合作共赢新局面。浙大师生通过在湄潭进行干部挂职、定点支教等产学研活动,将高校学科优势转化为地方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动能,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校地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