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懋勉报国精忠 留将几许写黔东

——铜仁一中奋力弘扬“西迁精神”

作者:阳娟 李茂潮

1937年冬,倭夷寇江海,国民政府西迁渝州。为维持各地中等教育,延续文化根基,国民政府决定“内迁学校,设置国立中学”。1938年,来自鲁、豫、江、浙、皖、鄂等省流亡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千余人,在周邦道先生的带领下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来到铜仁,成立“国立第三中学”。周邦道先生亲撰校歌:“抗战建国,责任在吾躬,读书懋勉报国精忠,伫看取他年史叶,留将几许写黔东。”用凝炼剪短的话语,勾勒出西迁精神的完整坐标,也是一代代铜中人薪火相传的教育初心和家国情怀。

一、“读书懋勉”的奋斗精神

战火岁月中的西迁之路是艰辛的,师生徒步穿越湘黔险道,衣衫褴褛抵达铜仁。首任校长周邦道之子周春境先生在《国学卢阳带砺雄》中写道:“时值隆冬,大雪纷飞,车行艰难,日日穷行于千山万壑之中,皑皑白雪,益增凄寂之感。经十来天的长途行旅,方达目的地。”迁徙之路艰辛非常,建校之路也十分不易。参与建校事宜的国立三中学生贾兆卿回忆:“回顾建校初期的情景,非身历其境者很难想象。初抵铜仁除校舍外一切空空如也,修理、购置之辛劳可想而知。”为了鼓励学生读书,学校对沦陷区学生一律公费,定期给学生发放床单、被褥、衣服和零花钱,让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读书和学习,书写了一部以读书和教育改变个人、民族命运的抗战华章。

国立三中的奋斗史,是一部用饥饿丈量国土、用溃烂双手托举教育火种的壮烈史诗。他用自己艰辛的历程告诉后人:奋斗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绝境中的自我救赎与民族救亡。这样的精神穿越八十载岁月,至今仍然传承。它隐藏在清晨的朗朗读书声中,它镌刻在晚间相伴而归的脚印中,它烙印在办公室通宵达旦的灯火中。

在一代代师生的坚守和努力学习下,铜仁一中获得了大量的荣誉。1963年,贵州省铜仁中学被确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中学;1998年,铜仁一中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14年,铜仁一中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6年,铜仁一中入选贵州省一类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铜仁一中经过48年的接力拼搏,培养了187位优秀学子,圆梦北大清华,追梦诗和远方,成为铜仁地区教育之楷模。

二、“报国精忠”的爱国热情

“国立第三中学”是在抗战烽火中建立起来的流亡学校,周邦道先生将“报国精忠”写进校歌,也将其刻入了学校的文化基因之中。毕业于三中的校友黄洁尘在回忆建校历史的时候,感慨万分地写下了“卢沟鼙鼓中原震,血染金陵江浙殷;板荡神州弦诵辍,师生赴难楚湘天”。为了更好地组织民众参与抗日战争,1938年6月,学校筹组抗日宣传队,展开抗日宣传活动,同时成立推广部,负责进行社会教育,为抗战救国积极奔走。1938年8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地下党员余正清、马松子、汪竹铭来到国立三中,引导学生关心实事,秘密组织“读书会”,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引导下,一边读书,一边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7月,学校移交贵州省接办,改名“贵州省立铜仁中学”。国立三中虽然仅仅存在了八年,但其“报国精忠”的热血早已熔铸为铜仁教育的丰碑。它用事实证明:当教育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时,三尺讲台亦可成为报国阵地,莘莘学子即是民族脊梁。

多年来,铜仁一中爱国主义教育代代相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系家国、勇于担当的优秀学子。他们有的奋斗在保卫祖国的第一线;有的坚守在建设祖国的岗位上;还有的虽身处异国他乡,仍然心怀祖国。就读于国立三中的陆培祥,在大学毕业后便弃笔从戎,担任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的翻译,被誉为“最后的老兵”。毕业于国立三中的段开龄博士,辗转美国、日本求学,1979年返回祖国后,成为我国现代保险学拓展人之一。旅美校友王乐羲多年后返回母校,无限深情地叮嘱同学们:“你们要爱祖国,不要以为自己的国家这不好那也不行,不要只想祖国给了我什么,而是要想我为国家做了什么!”1988年刚毕业于铜仁一中的能源专家朱彤博士,致力于构建“国家能源转型”分析框架,推动我国技术变革趋势下的能源转型。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着铜仁一中“仁实勇毅”的校训,也告诉世人真正的“仁实”不仅强调爱个别的人,更加强调对于国家的热爱;真正的“勇毅”,也不仅仅是个人之勇气与坚持,更是为国担当的责任和坚守。

三、“留写黔东”的乡土情怀

危难之际建立的国立三中,扎根黔东办教育:把铜仁府文庙、江西会馆、民居祠堂等改建为教室、宿舍;在招收沦陷区流亡师生的同时,也大量吸纳本地师生;将现代教育体系、课程理念、管理制度首次引入黔东,极大提升了区域教育水平;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如就读于铜中、任教于铜中的一家三代(祖父彭庆国、母亲彭俊华、儿子杨恒),对铜仁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设立农技培训班,为周边农村推广农业技术和卫生知识;组织学生参与赈灾、防疫、扫盲等社会服务,提高当地人民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水平。

从抗战艰难岁月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从傅家山到鱼梁山,铜仁一中始终坚持乡土情怀。以教育深耕大地,将乡土转化为滋养生命的课堂;以文化反哺乡土,让学校成为照亮黔东的灯塔。从2012年开始,铜仁一中连续九年派遣骨干教师到铜仁地区基层单位担任第一书记,将办好教育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助力基层发展。2023年,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挂职的党委副书记腾洁在救火过程中不慎摔倒致九级伤残,仍然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她说:“尽管身体受伤,但我还能坚持,希望在基层真正做好为民服务解难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坚守铜仁一中的乡土情怀和奉献精神,描绘出一幅“留写黔东”的壮美诗篇。

四、“兼善天下”的教育使命

“周邦道校长是民国时期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名,人称民国时期的‘状元郎’。报上登载他口试时,考官问他志向,他答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1940年毕业于国立三中的沈禹昌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周邦道校长“兼善天下”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也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流淌在铜中人的精神血脉中。

抗战八年,国立三中培养的学生近万人,对黔东教育有开化之功。岁月悠悠,一代又一代铜中人扎根黔东大地,为培养人才,鞠躬尽瘁,为铜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2015年投用的铜仁一中新校区综合楼一楼,有学校优秀学子照片,他们包括: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中国提名诺贝尔奖第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钮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船舶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许学彦;自动控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冯纯伯;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国务总理段祺瑞之孙,南开大学国际保险研究所创始所长,南开大学精算学科奠基人,现代保险学拓展人之一段开龄;我国风工程与空气动力学研究先驱,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流体力学专家孙天风……他们从铜仁一中走出,把汗水挥洒在中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也是铜仁一中“兼善天下”的最好例证。

在铜仁一中新校区的广场上,一口高1.938米青铜大钟安静伫立。悦耳的钟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铜中人,激励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铜中人,爱党、爱国、爱家、爱生活。钟身铭文“铜中继响、福润天下”,如刀刻斧凿,穿透岁月尘烟,以一种沉稳的姿态向我们庄严宣告:钟声不止,弦歌不辍,文脉不息,泽被山河。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4 阳娟 李茂潮 ——铜仁一中奋力弘扬“西迁精神”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4957.html 1 读书懋勉报国精忠 留将几许写黔东 /enpproperty-->